首页>要闻 要闻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中国社科院院长王伟光解读《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
新华社北京5月25日电 题: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中国社科院院长王伟光解读《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
新华社记者朱基钗
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对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出全面部署。
如何进一步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如何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新华社记者就有关问题专访了中国社科院院长、党组书记、学部主席团主席王伟光。
记者:为什么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王伟光: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哲学社会科学作为揭示自然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自身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当今世界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代,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国际环境,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迫切需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都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意识形态领域形势错综复杂,各种思潮此起彼伏,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任务仍然艰巨。解决这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迫切需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对外学术交流的不断扩大,西方学术理论和话语体系以各种形式传入我国并产生影响。解决话语体系“西强我弱”等问题,迫切需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不断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影响力。
记者:如何进一步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王伟光:意见指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个根本原则上坚定不移。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必须把理论武装、理论指导和理论创新结合起来,自觉把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学术导向统一起来,寓政治于学术之中,寓马克思主义道理于学理之中,将把住方向贯穿于一切科研活动的导向之中。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当前首要任务是把学习研究阐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作为重中之重,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推动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重要的就是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解决好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问题。要深入研究阐释其时代背景、重大意义、科学内涵、核心要义、精神实质,推动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凝心聚魂,为续写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篇章提供有力的学理支撑。
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最核心的是解决哲学社会科学为什么人的问题,解决好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问题。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积极投身于创新实践,要坚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面向人民群众新需求,坚持从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中,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营养,获取发展源泉和动力,为人民著述、为人民立论,在服务人民中实现学术进步。
记者:如何进一步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王伟光: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要深刻认识和把握哲学社会学科的发展规律和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的本质特点和内在要求,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充分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
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一是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制定马克思主义学科发展规划,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成为哲学社会科学的优势学科,发挥好马克思主义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二是要加快完善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的学科体系。三是注重发展优势重点学科。四是加快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五是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通过学科体系建设,努力使基础学科健全扎实、重点学科优势突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创新发展、冷门学科代有传承、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辅相成、学术研究和成果应用相互促进。
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提升学术原创能力和水平、推动学术理论中国化、建立激发科研活力的体制机制、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术评价体系上下大功夫。要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学术体系建设和学术研究的能力,善于融通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术体系。要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在古今中外丰富的学术思想中汲取营养、推陈出新,传承中华文明、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健全完善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努力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要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话语权建设,既要继承马克思主义的已被实践和历史检验的话语;又要结合当代实际,不断创造马克思主义的新鲜话语,丰富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要着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的学理化、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大众化、中国话语国际化。要立足中国实践、深入解读中国道路、切实提升中国经验,要勇于创新,不断概括出新概念、新范畴、新术语,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话语体系。要始终坚持大众化方向,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讲群众听得进去的理论学术观点。要实施中国学术“走出去”战略,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不断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影响力。
记者:如何进一步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
王伟光:优秀成果纷呈、优秀人才辈出,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意见就建设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提出了一系列重要举措。
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基础性建设。要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发现、培养、集聚一批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论家,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一批年富力强、锐意进取的中青年学术骨干上。要发扬学术民主,提倡开展平等、健康、活泼和充分说理的学术争鸣,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追求真理、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
编辑:秦云
关键词:《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


球迷风暴
毕业啦
斯里兰卡“螃蟹部长”的美食故事
格鲁吉亚新总理和内阁赢得议会信任投票
美商务部批准首批钢铁产品“232”关税豁免申请
联合国总部举行“国际瑜伽日”活动
中国美食节在特拉维夫举行
匈牙利国会通过“阻止索罗斯”法案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