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26个“请勿触摸”暴露参观文明短板
6月2日,中国美术学院2017毕业作品展落幕。看美院毕业展是一件很愉快的事。但师生们却是喜忧参半。一周的展览,时间并不算久,却有不少作品“折损”在其中,这其中,最重互动的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展厅是“重灾区”。美院学生的一个展品,闭展时,原本素净的白色底座上,几乎一圈都被贴满了“请勿触摸”,足足有26个。(6月4日 《钱江晚报》)
参观美术作品展览,是一件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的好事,对于展出作品的学生而言,也是检验学有所成的契机。然而,一件各方都受益的活动,依然持续着作品被损坏、盗窃的尴尬。一件作品,足足贴了26个“请勿触摸”,恐怕不再是简单提醒而已,而是一个个警示符,一个个被揭露的短板。
国美毕业展已经在杭州举办了八年,八年间,展出的作品和观众各不同,展出的作品,呈现了美院学生倾尽全力打造的毕业时的最好作品,此时,不管是展出方的美院还是参观者,都需要保持作品的完好性,这是参观展览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素养。
参观展览,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个人的猎奇心理,或者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更是为了从中领略作品的文化内涵,同时也是在参观中领略展览文化氛围的绝佳机会。而参观中暴露损坏作品、盗窃作品的行为,恰恰与这种自我陶冶、共建参观文明的精神背道而驰。
不管是现实中的观众数量提升,还是在网络参观者数量增倍,都反映出人们对参观美术作品展览欣赏意愿的提升。但是,这种关注还不均衡,有的还处于表层、围猎式状态中,或者存在随大流、或者是为了参观而参观,这与在参观中保持敬畏、谦逊、陶冶情操等展览的初衷难以互容。
26个“请勿触摸”,反映出人们在参观意识提升的过程中,不同步的思想断层,是参观文明的短板。这与违反禁令在博物馆中照相、在蜡像馆中触摸蜡像、在景区攀爬塑像等不文明行为有着极大的相似性。
诚然,在举办的八年时间里,观众可能多有不同,但随着展览的固定化,参观文明也正在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这种文明感召性。
不仅需要参观的热情,还需要参观的理性,不仅要满足自己参观的感性需求,还要进一步增强参观的理性,从而完成美术作品展览“悦人悦己悦社会”的多重功能。
即便有的作品是以互动形式呈现,但也要尊崇互动的形式和互动的程度,超过形式和程度,就从互动变成了参观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既有参观者对作品的认同、赞美、实现内心精神的陶冶,也有与作品观念相左等,这个过程,
针对不文明现象,防范劝导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此下来,需要更多的人力,更重要的是,每一位参观者不能将自己等同于逛市场的消费者,可以“拿捏”“品尝”展品,而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每一次参观,每一次展览,既是对学生作品的检验,也是对每一个参观者文明素养的考验,同时也是一个参观文明。学生通过作品呈现毕业时的水准,观众也当通过参观呈现一个新的精神高度。不能总是重复“学生毕业了观众还在‘留级’”的尴尬。这尤其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实现学生创作作品提升和参观者参观素养的双重目标。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参观 作品 文明


球迷风暴
毕业啦
斯里兰卡“螃蟹部长”的美食故事
格鲁吉亚新总理和内阁赢得议会信任投票
美商务部批准首批钢铁产品“232”关税豁免申请
联合国总部举行“国际瑜伽日”活动
中国美食节在特拉维夫举行
匈牙利国会通过“阻止索罗斯”法案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