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郭跃进:运用大数据解决“看病贵”难题

2017年06月05日 16:32 | 作者:郭跃进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看病贵”是近年来困扰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与保障广大患者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虽然有关部门采取了“单病种总费用限制”“药品集中采购”“取消公立医院药品加成”“两票制”等举措,并收到了一定成效,但是总体上来看,所谓“看病贵”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在门诊、住院治疗中,仍然还较为普遍地存在着患者以及医保机构支付“虚高”的药价,大处方费用和重复检查的费用、貌似贴心却并非必要的服务费用等现象。也就是广大患者与医保机构在门诊或者是住院诊疗的总费用中,支付了相当一部分不应当支付的不合理费用。解决“看病贵”难题,就是要使诊疗的总费用降低到一个正常合理的水平。

在患者疾病诊疗中,该用什么药、用多少药最为合理;已经在其他医院做过的检查是否必要重复再做一次;哪些检查是必要的,哪些检查是可以省去的;哪些服务是锦上添花,哪些是画蛇添足,对此最为清楚的莫过于主治医生、科室主任。在药品采购中,市场上哪些药是疗效价格比最高,最合理的,哪些药品、哪些医疗器械价格虚高,最为清楚的莫过于主治医生、科室主任和院长。因此,只有当主治医生、科室主任和院长这三个群体真正有动力有行动节约诊疗总费用,“看病贵”问题才有可能得到根本解决。那么,怎样才能够在诊疗总费用中剔除掉不合理的部分?显然只要找到在当前条件下治疗某种疾病的合理费用水平标准,结果就出来了。那么如何确定某种疾病诊疗的合理费用标准呢?随着信息技术在各个城市公立医院的广泛深入应用,处方的数字化、住院结账单等数字化医疗信息的数字化,只要有关部门将这些数据归集起来,采用一定的数据分析判断,就能够很容易地获得所有医生、所有科室以及所有医院的诊疗费用信息,还包括医生、科室、医院诊疗某个病种的平均费用与区域平均费用的差异。借助这个大数据,只要加上其他因素的辅助分析,某个病种不合理的费用产生在哪里、为什么会产生就一目了然了!

为此,笔者建议:

1. 尽快建立和完善区域乃至全国的医疗大数据中心,全面归集病人、接诊医生、主治医生、治疗处方、住院费用以及结账单等基础信息。为准确、科学、公正评价医生诊疗效果与费用、医院管理提供全面客观真实的数据支撑。

2. 实施以区域常见病病种平均诊疗费用为标准的医院病种诊疗费用管理的评价奖惩制度。在一定区域(例如一个地级市及以上区域内),一定时期(例如一个自然年度),以大数据统计分析得出的某病种区域治愈诊疗加权平均费用作为对辖区医院进行考核奖惩主要标准,奖低惩高。例如,将政府对医院的财政补贴与医疗设施项目建设资金与考核结果挂钩,只有诊疗平均费用低于地区平均费用一定幅度的医院享受,低于的幅度越大,政府的奖补力度就越大。反之,对于超出区域平均费用水平一定幅度的医院则要提出批评,并督促整改,发现偏离幅度特别高的医院以及科室,则要查清原因,如果发现违纪违法行为,必须没收违纪违法所得,并追究责任人的责任。

3. 建立区域病种平均诊疗费用与医生年度平均诊疗费用挂钩考核机制。将医生年度平均诊疗费用低于区域平均费用一定幅度作为决定医生个人收入、评选医德楷模、晋级评优、出国进修、承担财政资金支持的科研项目的重要条件,激励广大医生不断提高医术水平,合理用药、合理安排病人检查、积极调节少数病人因个体差异使单个病例诊疗费用过高的问题,为解决“看病贵”难题作出积极贡献。

4. 将药品的采购权归还给医院。允许医院联合其他同行采取GPO方式采购,或是独立自主采购。在病种诊疗治愈平均费用为标准的考核机制作用下,可以肯定绝大多数院长会从医院的长期利益和个人前途出发,自觉采购疗效价格比最优的药品与器械。

5. 在大数据基础上,建立科学可行的治愈率随机抽查机制,防止为降低病种诊疗费用不顾治疗效果的现象发生,将费用控制与提高治疗效果有机结合起来。

编辑:梁霄

关键词:郭跃进 大数据 难题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