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好的花鸟画意在象外 余味无穷

人物简介 薛永年 著名美术史学家、美术评论家。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关于中国花鸟画的宝贵传统,有的我们已经认识到了,有的可能还没有引起注意。讲到中国画的传统,张彦远说:“始于立意,归于用笔。”这其中,有立意,有为象,有笔墨,花鸟画也不例外。中国花鸟画出现比较早。最早的是在美国奈尔逊爱金斯博物馆收藏的陶楼上的画作,画的是一群乌鸦在树上徘徊。魏晋就已经有擅长画花鸟画的名家了,到五代的徐、黄完全成熟,比西方要早。西方也有类似的画,画静物、画自然。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中西的异趣
一般而言中西绘画有同也有异,西方的花鸟画比中国晚得多,传统也不一样。大家看,后期印象派梵高的《鸢尾花》和扬州八怪之一李鱓的《土墙蝶花》,都是画鸢尾花,也叫蝴蝶花,但追求全然不同。梵高的鸢尾花,作于晚年,画的是生命的灿烂,是旺盛的活力。李复堂的蝴蝶花,画于他被迫离开宫廷画师的岗位之后,流落江湖,亲眼目睹了春雨后农家土墙头蝴蝶花的盛开,结合画上的题诗题跋,可以清楚看到,他的画以“庄周梦蝶”为典故,抒发了来自老庄思想追求精神自由的胸怀。
印象派画家莫奈的《睡莲》,画的是荷塘,是他晚年的代表作。扬州八怪之一金农的《荷塘》,也画荷塘,但两者旨趣不同。莫奈表现的是水光的迷人,是变换不定的丰富色彩。而金冬心的作品,画得比莫奈简练,也不受焦点透视的束缚,只画近处荷叶田田,后面画一只船的部分。上面的长篇题跋说,他是杭州人,但生活在扬州,一到夏天六月,就想起了家乡,想起了西湖的接天莲叶、映日荷花,想起那种美丽的景色。他于是画了荷塘,还画了船。他说我虽然没有画人,但是仿佛可以看到衣香鬓影,可以听到丝竹管弦不绝于耳。这样的画,突出的是人,而不是湖光山色,不是映日荷花,而是想象中的船娘与管弦的悦耳。是一片乡愁。
寓兴与象征
寓兴,在诗歌里,意思是托物起兴,借景寓情。在画论中,见于《宣和画谱·花鸟绪论》,里面说,花鸟画与诗歌互为表里,画家要善于把自己的感兴寄寓在画里,让看画人获得“登临览物”的同样感受。齐白石的《青蛙》,属于这一种。他描写一只小青蛙被拴在草上,失去了自由,他的小伙伴们发现了,急得高呼大叫。很有情趣,这种情趣更深的含义是:小青蛙跟我们应该是平等的,我们应该爱护小生命。不要把它不当生灵,而作玩物,惹得它的小伙伴干着急。齐白石在画里所表现的感受是很深刻的。不是把青蛙作为玩耍的玩具,或是下酒果腹的对象,而是儿童一样的生命。
明代徐渭一生遭遇很不幸,多次科举不第,英雄无用武之地,好不容易被一位军事长官赏识,发挥了才能,但这位长官被怀疑是严嵩同党被抓,徐渭认为自己也被怀疑,从此疯疯癫癫。《墨葡萄》是徐渭误杀妻子入狱,被放出后晚年之作。另一幅《石榴》的作画时间也相近。这两张画体现了“寓兴”传统。《墨葡萄》上题诗说:“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置野藤中”,说明他把葡萄比喻成没有人赏识的明珠,用以自况。
意趣与齐物
中国花鸟画讲意趣,意趣又反映了人和花鸟的情感联系。有些与“齐物论”思想有关,花鸟画创作中的“齐物论”思想,就是平等地看待花鸟禽鱼。现在有些当代花鸟画家,喜欢说我表现生存状态,而在宝贵传统中,还追求比生存状态更多的东西。
宋代李迪的《禽浴图》,画小孩子洗澡的木盆,里面还有水,被一只八哥发现了,它就跳进盆里洗浴。画家画的八哥,是像孩子一样的小鸟,幼稚不懂世事,颇有情趣。画家是带着欣赏的爱怜目光来表现的。另一张是17世纪荷兰的静物画,画中的鸟已经死去,一只挂在柱子上,一只放在案子上,旁边是水果。画家是把鸟类作为猎获物,画是主人的生活,对鸟类看不出什么感情。陈用志的《雏雀图》,是画盛东西的藤筐,被欢快的麻雀当成了玩具,当成了游戏的乐园。画的是鸟进入了人类的生活。
郑板桥的《墨竹荆棘》,画竹子和荆棘,题了一首诗:“莫漫锄荆棘,由他与竹高。《西铭》曾有说,万物总同胞。”《西铭》是宋代著名哲学家张载的文章,体现了“民胞物与”的观点。诗的意思是,不要除掉竹园中的荆棘,让荆棘自由自在地与竹子并肩生长吧。为什么这样想、这样画呢?郑板桥说,张载说过:万物都是我们的同胞。他把宇宙看成一个大家族,人类是同一父母所生的兄弟,万物是人类的同类。
奥理冥造
奥理冥造,是宋代沈括提出来的,意思是不按物理画,而按艺术规律画,画家要有大胆的想象和高度的艺术幻化。
齐白石的一件神品,叫《荷花影》,画水面上的一朵荷花,还有荷花在水中的影子,以及水中向荷花影游来的一群蝌蚪。画家独特的构思立意,上世纪50年代最早被王朝闻先生发现,他写文章评论,后来许多人都评论过,包括上海的书画篆刻家韩天衡。他们说这张《荷花影》画得绝了。第一,荷花的影子应该是倒影,画中是正的。第二,如果水面上有风,起了波澜,影子应该是散乱的,齐白石画的影子一点也不散乱。第三,只有在岸上,通过光线的折射才能看见水中的倒影。蝌蚪在水中根本看不到荷花的影子。齐白石画的,是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事物,来自于艺术的想象,艺术的幻化。
再说一张也很有意思的《鱼鸟图》,作者是明末清初的八大山人,他是一个几乎不可超越的高峰。他是明代的一个公子王孙,到清代被迫当了和尚,在清代还没有调整政策之前,他是一种很不自在的生活状态,别人是国破,他是国破也家亡,非常有悲剧性。苏州博物馆收藏的册页里这张画中只有一只鸟,说它是鸟,又有鱼的尾巴;说它是鱼,又有鸟的翅膀。有一句古诗:“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环境对于这只鸟或者鱼,既没有海阔,也没有天高,已无法施展才能,也许它就是作者的化身,显示了八大进入清代后的悲剧身世。
象外之意
象外之意,指好的花鸟画意在象外,余味无穷。而象外意的表达,既要有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又要利用文化积淀,给以新的阐发。齐白石有张画,画的是小鸡夺蚯蚓,小鸡旁边写着“他日相呼”,齐白石的同类作品,有的写着“二三子”。小时候我看不懂,明明是两个小鸡在抢蚯蚓,为什么写“他日相呼”呢?后来见到一幅齐白石画给齐子如妻子王紫佩的《父子鸡》,上面题了鸡有五德。这个说法最早见于汉代的《韩诗外传》,讲鸡有五德:“头戴冠者,文也;足傅钜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时者,信也”。文、武、勇、仁和信,是谓五德。其中有一个德——仁德,就是见食相呼。意思是鸡有团队精神,不吃独食,看到好吃的,把同伙叫过来,大家一块儿来吃。有这么一种美德。然而,齐白石看到的小鸡,不具备这种美德,它们在抢蚯蚓,都比较自私。他就想,实际生活中的小鸡是这样,书上写的鸡是有美德的,那么美德是怎么得来的呢?看来是教育的结果,是历练的结果,将来长大了,受过教育,就懂得有团队精神了,就得食相呼了。
齐白石晚年有张《钉耙蜡烛图》,没有签名,画了一个两尺钉耙,已经断了一个齿,上面立着一段快烧尽的蜡烛,非常让人感动。我们看旁边的图,是他画的柴耙。他是农民出身,他有一个图章:“以农器谱传吾子孙”,他要把农器一件一件地画下来,传给子孙,保持这种家风。但是,他又有非常丰厚的修养,年轻时代就背唐诗,学写诗,这张画按唐代李商隐《无题》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诗意,把快烧尽的蜡烛放到已经掉了一个齿的钉耙上,反映了生命不息劳动不止的意志,非常深刻感人。
编辑:杨岚
关键词:花鸟画 齐白石 中国花鸟画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