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最政协 最政协
遏制校园欺凌需要“小题大做”
北京市政协专题座谈会关注预防与治理校园欺凌孩子是家庭的未来,也是国家的希望,涉及孩子身心安全的话题,自然牵动所有人的心
人民政协网北京6月13日电(记者汪俞佳)前段时间,中关村二小“学生受伤害”事件让“校园欺凌”一词被朋友圈刷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今年北京市政协全会上,共有6位委员提交相关提案,从不同角度剖析问题,提出建言。
校园欺凌,这几个沉重的字眼究竟刺痛了谁?答案是,所有人。
这正是市政协把该课题摆到会议桌前的原因。近日,北京市政协就“预防与治理校园欺凌”主题召开专题座谈会,旨在认真梳理问题起因,进一步探讨解决对策,让校园真正成为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
回到议题本身,什么是校园欺凌?与会者均表示,“界定太难。”
在我国,从已有研究结果来看,校园欺凌现状不容乐观,发生频率越来越高,暴力程度越来越严重,涉事学生年龄也有越来越小的趋势。“校园欺凌,不完全是一个法律概念,它还有道德的成分,对于同一个伤害事件,孩子、教师和家长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在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保护中心教授宗春山看来,校园欺凌刚开始往往只是一个小问题,如果没有被及时发现,最后很可能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而且,校园欺凌显见的是直接伤害,难见的是受欺凌者的心里创伤。“正因如此,遏制校园欺凌需要‘小题大做’,必须引起重视。”
“国外遇到的问题不比我们少,有的国家投入特别大,有一套成熟的机制,我们缺的就是一套有效的预防和治理机制。”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佟丽华认为,教育首先应该让孩子学会用文明和平的手段处理人际关系,“而不仅仅是数学得了多少分,语文得了多少分。”
“学生之间发生的事情,一定要注重发挥学生自身的作用,让学生成为处理问题的主体。”佟丽华进一步表示,班级里的班干部、团委都可以发挥积极作用,制定学生乐于接受的规则,帮着老师、同学把问题处理在萌芽状态。
遏制校园欺凌事件,家庭教育也是重要的一环。与会者纷纷表示,很多时候,正是父母的不当行为“制造”了一批又一批的欺凌和被欺凌者。
“我以前有个同学经常说脏话,后来有一次碰到他爸爸接他放学,也是满口脏话,我就明白原因了。”作为学生代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高二学生储云飞对校园欺凌问题也有自己的思考,“我觉得家长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孩子,家长应该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以自己的行为告诉孩子怎样与人相处。”
“坦率说,很多老师和家长都没有接受过相关法律知识的培训,遇到校园欺凌问题不知道怎么处理。”来自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教师孙京菊也有自己的困惑。她既是教书育人的老师,又是一位四岁孩子的妈妈,在思考该问题时常常“焦虑又不知所措”。她希望,有关方面能够加强在校教师的基础法律知识培训工作,切实提高教师法律素养。“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随着教师法律素养的增强,自然会带动并影响学生及家长的懂法深度及学法热情,让老师、家长和学生都得到法律知识的强化,才能真正铲除滋生校园欺凌事件的土壤。”
校园欺凌是“玩笑开过分了”吗?与会者都回答,“并不是”。但说到如何惩戒?大家再次表示,“太难”。
惩戒难,主要因为欺凌者大多未成年,或未达到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一旦发生严重伤害问题,矫正尺度难以把握,很难处理。为此,多位与会者建议,除了进行法制和安全教育,还可以通过立法或对现有相关法律规定进行修订,对校园欺凌与刑事犯罪进行清晰界定,明确校园暴力的法律后果。
总的来说,校园欺凌的方式和对象,与社会变化密切相关。曾经的校园欺凌行为多发生在男生之间,而且以直接的身体攻击为主。随着社会发展,校园欺凌行为越来越隐蔽,从直接的身体攻击向语言攻击、冷暴力甚至是网络欺凌转移。同时,女生欺凌的情况也越来越多。
“校园欺凌,过去有,现在也有,在互联网时代下,表现的形式更多样,造成的影响也更大。”市政协主席吉林认真聆听每一位与会者的发言,时而眉头紧锁,时而插话询问。孩子是家庭的未来,也是国家的希望,涉及孩子身心安全的话题,自然牵动所有人的心。
“要解决校园欺凌问题,不能仅动员一方力量,应集合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资源,共同解决处理。”吉林表示,市教育部门对预防和治理校园欺凌高度重视,实施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有效措施。“我们要继续关注这个问题,深入研究,让每一个孩子都健康快乐地成长。”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欺凌 校园 市政协 学生 北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