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承载岁月,摆渡人生——维港百年轮渡不变的情怀
新华社香港6月22日电题:承载岁月,摆渡人生——维港百年轮渡不变的情怀
殷晓媛
第一次见到天星小轮助理总船长郭灶带时,他刚刚完成了应对八号风球的任务,已经30多个小时没有合眼了。
6月12日下午,香港天文台发出八号风球“苗柏”的台风预警。作为往返于维港两岸的重要客运轮渡工具,天星小轮每日服务5万多人次,极端天气对天星小轮的影响不言而喻。
随着“苗柏”的移近,全港各区天气出现异常,天星小轮公司采取紧急应对措施。郭灶带及时调度船只,在确保最后一班乘客安全抵达后,仍带领工作人员彻夜看守天星小轮。
忙完这一切,已经是早上6点钟了。“这种紧急情况经常遇到,时间久了也不觉得辛苦了。”郭灶带说。
诞生于上世纪初的天星小轮,至今已有110年的历史了。天星小轮其实并不小,长30多米,宽约8米,整条船的面积比半个标准篮球场还要大。之所以称之为“小轮”,多半是出自乘客们对它的喜爱。在上世纪70年代之前,天星小轮一直是横渡维港的唯一客运交通工具。开设海底隧道和过海地铁后,天星小轮在过海交通工具中才从主角转换为辅助角色。
近年来,天星小轮的票价虽经过多次上调,也只有目前的2.5港元,低廉的票价吸引了大量上班族。如今在香港工作的申小姐说,“我基本每天都坐天星小轮,不用一个菠萝包的钱就可以过海,便宜又好。”
除了客运轮渡服务功能以外,乘客们对天星小轮特殊的情感也赋予了其新的意义。郭灶带回忆说,天星小轮有时会被作为求婚的场地,他在开夜班船时就遇到过男子向女子求婚,男子单膝跪地,手里捧着一束花,伴着维港的夜景,很浪漫。
内地来港工作的王先生说:“不同时候的天星小轮会带给我不一样的惊喜,早上的海风最有风的味道,傍晚可以看到夕阳从海面上消失,大风大雨时我也会坐,那时候的天星小轮最勇敢。无论身边围坐着多么兴奋的旅游者,我都觉得内心很平静。我喜欢在船上的7分钟时程,用来放空。”
一家国际知名旅游杂志曾把乘搭天星小轮游览维港两岸誉为“人生50个必到景点”之一,美国旅游作家协会更是把天星小轮评为“全球十大最精彩轮渡游”之首。天星小轮公司也在积极开拓着轮渡以外的观光服务。
天星小轮事务经理梁瑞坚介绍说,目前主打以一小时游览维港四周景色的维港游和低排放环保的海港游,搭乘海港游渡轮可以前往迪士尼码头,环保又浪漫。
“回归以后,天星小轮上内地乘客不断增加。很多游客慕名而来,从尖沙咀搭天星小轮坐到中环的人数最多,访港旅客的数量约占乘客总量的三成。”他介绍说。
2006年,旧中环码头(爱丁堡广场码头)因为填海工程而迁移至新址。回忆起搬迁前一晚的情景,郭灶带说:“当晚,最后一班船由我开,那么晚了还有好多乘客来搭船。他们不停地给我和水手拍照,我们就像明星一样。”
梁瑞坚介绍说,搬迁后的新中环码头距离原址约300米,该段航线乘客量每天减少了万余。2014年,湾仔码头的搬迁也出现了同样的情况。面对挑战,天星小轮公司积极寻找应对措施。不久后,新中环码头和新湾仔码头内引入了大量优质商铺及餐厅,为天星小轮非票务收入开拓了新商机。
如今,以1912年的天星码头及其钟楼为蓝本设计的新中环码头,凭借着独特的外观和历史内涵,吸引了大量游客,俨然成为中环海滨的新地标。新湾仔码头也凭借新食肆的引入而吸引了大量游客。
郭灶带说:“以前红磡航线还在运营的时候,有个外国小朋友每天都由爸爸带着搭同一班船过海,慢慢熟悉了还会请我吃早餐。后来红磡码头停运了,又在尖沙咀码头看到他搭船,一晃已经十几年过去了。”升任助理总船长的郭灶带如今已经很少亲自开船了,他说,“很怀念以前开船的时光”。
以绿白色独特印记的船身在维港两岸航行超过一个世纪的天星小轮,已陪伴几代人成长。它既是乘客的摆渡“人”,也是岁月的摆渡“人”,它兼容着传统与现代,见证着香港的变迁。
编辑:周佳佳
关键词:维港百年轮渡 不变的情怀


球迷风暴
毕业啦
斯里兰卡“螃蟹部长”的美食故事
格鲁吉亚新总理和内阁赢得议会信任投票
美商务部批准首批钢铁产品“232”关税豁免申请
联合国总部举行“国际瑜伽日”活动
中国美食节在特拉维夫举行
匈牙利国会通过“阻止索罗斯”法案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