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靠“赏”换不来好服务
近日,我约朋友在北京某餐厅吃饭,准备结账时,有服务员过来,指着手臂上挂着的二维码问:是否对她的餐厅服务感到满意?如果满意,可以用微信扫一扫,支付2至5元,这叫做“打赏”。我有些愕然,但看着服务员眼巴巴不想走的样子,只好拿起手机,支付了2元。
应该说,那次就餐体验总的不错,餐厅服务也没的说,但最后被服务员盯着“打赏”,总觉得有些不舒服。一次轻松的就餐经历,就因为这个“打赏”,感觉变了味。一起吃饭的朋友说:“我们到餐厅消费,所花的钱里本来就包含着服务费。现在,服务员主动索‘赏’,这不是给咱增加额外负担吗?”
“打赏”兴起于网络,原本是网络用户对别人在网上发布的文章、图片、视频、游戏等,通过在线支付小额费用的方式来表达赞赏。有人说,“打赏”是一种“心理满足”:对产品和服务提供者来说,“打赏”能激发积极性,增加荣誉感和满足感;而对消费者而言,这种自愿的小额付出,既体现了对产品和服务提供者的尊重,也蕴含着对未来更好产品、更好服务的期待。
现在,由互联网兴起的“打赏”正由虚拟社区向实体消费延展,餐饮、住宿、约车,“打赏”请求越来越多。“打赏”冲破了以往的价值评估模式,值得尝试。但服务质量是最基本的衡量标准,而服务带给消费者的直观感受才是最终决定因素。餐厅等线下实体推行的“打赏”机制,必须充分尊重消费者的意愿,靠出色的服务质量吸引消费者主动打赏,而不能一味盯着消费者的钱袋子“邀赏”,更不能通过苦苦纠缠等方式强迫消费者“打赏”。
即便在网络虚拟环境中,因“打赏”而造成的乱象仍然不少。对被打赏者来说,粉丝越多,得到的“赏钱”越多,收益也越高。为了“赚粉丝”,有的网络平台发布虚假信息,博取网友同情,通过接受“打赏”获取不当利益;有的人图慕虚荣,为了给心仪的明星或钟爱的游戏“打赏”,相互比拼“烧钱”,影响恶劣;有的青少年网友为了面子,借钱打赏,以致产生上万元的债务。种种乱象,让原本轻松的“打赏”成了网络陷阱。
“打赏”是一种非强制性的付费。在网络虚拟环境中,打赏者与被打赏者之间不见面,这就减少了打赏者的压力,能较好地保证“打赏”的自愿性。而在餐厅等线下环境中,打赏者与被打赏者直接见面,打赏者往往碍于面子,对被打赏者的请求不好拒绝,原本自愿的打赏,就容易变成一种被动行为,实际上成了捆绑销售。很多消费者“只想静静地吃个饭”,却不得不为“热情”的服务埋单。有的餐厅服务员给“打赏”的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而对于不愿意给他们“打赏”的消费者,则报以冷言冷语,降低服务水准,这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打赏”是一种互动。不管是消费者给餐厅等服务“打赏”,还是在网上为内容支付赏钱,“打赏”都得有个度,不能诱导“打赏”,纠缠“邀赏”,更不能因索“赏”未成而降低服务水平。如果出现“打赏”决定“服务”等情况,那就违背了“打赏”的初衷,是值得警惕的。另外,“打赏”涉及资金往来,需要加强金融监管。对无序“打赏”可能带来的金融风险、信用风险,有关部门应提早介入,及时给“打赏”立规矩。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服务 消费者 餐厅 赏者


球迷风暴
毕业啦
斯里兰卡“螃蟹部长”的美食故事
格鲁吉亚新总理和内阁赢得议会信任投票
美商务部批准首批钢铁产品“232”关税豁免申请
联合国总部举行“国际瑜伽日”活动
中国美食节在特拉维夫举行
匈牙利国会通过“阻止索罗斯”法案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