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
“广东硅谷”潼湖:如何善用全球资源

潼湖周边约128平方公里的区域,正以潼湖生态智慧区的崭新面貌迎来“华丽转身”。南方日报记者 王昌辉 摄
在全球化创新大潮下,作为广东重大区域发展平台、惠州的创新核,后发的潼湖生态智慧区如何引进优质创新资源,弥补高端人才和高等院校的短板?
产学九问
放眼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创新生生不息,广州有知识城、深圳有南山、东莞有松山湖,如今一座集聚国内外高端项目的“广东硅谷”正在惠州崛起。
思科潼湖科学城、广东比利时微电子研究中心、韩国SK科技城、港资万城智慧项目、碧桂园首个创新小镇……这些来自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创新项目,看似没有关联,但都有一个共同点,位于惠州潼湖生态智慧区。
今年2月,经省政府同意,省发改委正式印发《广东惠州潼湖生态智慧区发展总体规划(2017—2030年)》,明确提出潼湖生态智慧区建设国家绿色生态城市示范区、广东高端创新要素集聚区、大珠三角融合发展先行区。这标志着潼湖生态智慧区不仅仅是“惠州硅谷”,还将成为“广东硅谷”,在未来加速崛起。
在“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机遇下,这样一个省级发展战略平台,如何善用全球资源为我所用?“咬定”开放创新的惠州潼湖生态智慧区正在探路。短短一年时间,这里已集聚来自美国、比利时、韩国、中国香港以及内地的项目共30个,投资总额2900亿元。
南方日报记者 周欢
从松山湖到潼湖 创新项目逐“水”而居
眼下,潼湖周边约128平方公里的区域,正以潼湖生态智慧区的崭新面貌迎来“华丽转身”。走进已初步建成的创新园,只见中国高校(华南)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华南创新中心等一批“国字头”“省字号”研发机构已入驻。
像这类环湖发展的创新园区,在这之前不乏成功案例,东莞松山湖便是一个。经过10多年发展,特别是随着华为终端总部基地落户,松山湖实力大增,去年GDP迈入“300亿俱乐部”,诞生首家千亿级企业……
从东莞的松山湖,到惠州的潼湖,集聚创新资源的一幕幕好戏竞相上演。
5月17日,广东省首个科技小镇示范项目——总投资不低于300亿元的碧桂园创新小镇在惠州潼湖生态智慧区动工建设,将打造成世界级物联网产业基地。这是继总投资约120亿元人民币的港资项目万城智慧后开建的又一个“巨无霸”项目。再过不久,美国IT巨头思科投资建设的潼湖科学城项目也将在这里动工。
正是由于从“一张白纸”起步,潼湖生态智慧区在规划之初,就明确拒绝低端制造,而是瞄准国内外高端创新研发项目。
潼湖生态智慧区规划建设指挥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智慧区已先后启动了创新与总部经济区、国际合作产业园和创新园等起步区建设。已签约引领性重点项目、企业研发基地、高端研发机构共30个,投资总额2900亿元。
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杨学山认为,惠州潼湖生态智慧区的环境很好很宜居,又紧邻深圳,核心是要创造一个宜发展的环境,加快与深圳对接。
后发平台加速嫁接世界级优质资源
相比周边城市类似创新平台,2013年才首次提出概念的惠州潼湖生态智慧区,起步较晚。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广深的经验可供参考。
以中新广州知识城为例,2010年奠基以来,广州与新加坡在知识城展开全面合作,截至今年一季度累计注册企业376家,累计注册资本611亿元,目前中以、中英、中欧合作的许多项目也已落户。
随着潼湖生态智慧区、中韩(惠州)产业园等平台建设,惠州参与全球化创新的广度和深度有望深入。
仅以潼湖生态智慧区为例,去年6月以来,已引进来自美国、比利时、韩国、中国香港以及内地共30个高端创新项目,包括全球IT巨头思科、比利时微电子研究中心(IMEC)、全球最大基因组学研究中心华大基因等。
今年3月,惠州与比利时微电子研究中心(IMEC)签订框架协议。这家创建于1984年的世界级研发机构,将在惠州潼湖生态智慧区建广东IMEC研究中心。
比利时微电子研究中心商务拓展执行副总裁儒第表示,希望把广东IMEC研究中心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水平的研发平台,并促进与海外的合作。
逐浪全球化创新,惠州潼湖生态智慧区如何进一步发力?总体规划给出了指引。
规划提出,潼湖生态智慧区要依托创新与总部经济区,引进港澳创新人才和科研资源,合作共建粤港澳创新创业合作示范园区,并加快建设中韩科技园、跨境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区,打造一批对外交流合作重大平台。
同时,潼湖生态智慧区要拓展与欧美地区在科技研发、互联网、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合作,积极导入美国硅谷、德国工业4.0相关企业和产业链,并加强与欧洲先进国家和地区在智慧城市规划设计、核心技术研发、标准应用推广等方面的交流互鉴。
打造珠江口东岸新兴“智力中心”
缺少高水平院校,一直是惠州的创新“痛点”。潼湖生态智慧区将是试验田。
按照规划,潼湖生态智慧区将建设科教创新园,通过与国内外一流理工科大学合作,构筑以产业创新为先导、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培育集创意、研发、技术孵化等功能的科教基地,并完善教育设施建设与生活服务配套,形成人文气息浓厚、校城融合的开放型智慧社区,打造立足惠州、服务珠江口东岸的新兴“智力中心”。
引进院校合作办学,深圳南山是一个样本。
近年来,深圳大手笔引进国内外高校。仅在南山区,环西丽湖科教新城正呼之欲出,北大深圳校区、清华国际校区、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校区、天大—佐治亚深圳学院、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等著名高校相继落户。
伴随着高校资源的争夺,新一轮“人才大战”也悄然打响,不少地方纷纷出台扶持政策斥巨资揽才。
同样以深圳南山为例,对新引进的国家“千人计划”给予20万—1000万元的配套资助;承担国家重大项目或者获得国家、省科技奖励的给予100万—300万元的支持。去年深圳新引进的6名全职院士都集聚在南山,引进的两家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均落户南山,苹果、高通等世界顶尖科技企业也在南山设立研发中心。
园区要“轻装创新”,归根结底离不开人才、智力支持。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绿色产业平台中国办公室主任、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关成华认为,惠州潼湖生态智慧区目前还缺少人才和高校,建议争取特殊政策,引进建设一所科技大学或者科技学院。
中国指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瑜认为,惠州潼湖生态智慧区应该在人才引进方面做一些创新。除了建大学,还可围绕要发展的产业生态有针对性地引进博士等高端人才,形成自己独特的产业研究院。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智慧 创新 生态


球迷风暴
毕业啦
斯里兰卡“螃蟹部长”的美食故事
格鲁吉亚新总理和内阁赢得议会信任投票
美商务部批准首批钢铁产品“232”关税豁免申请
联合国总部举行“国际瑜伽日”活动
中国美食节在特拉维夫举行
匈牙利国会通过“阻止索罗斯”法案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