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
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成就展侧记
“同心创前路 掌握新机遇”(港澳在线)——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成就展侧记
观众与展厅内陈列的公仔合影。记者 冯学知摄
开展首日上午,不到11点,展厅就已经人头攒动。“看来待会儿要考虑限制人流了。”特区政府驻京办助理主任黄敏笑言,没想到头一天会有那么多观众来参观,虽然是工作日,但观众的热情让她有些喜出望外。展厅入口处有一个名为“同心圆”心跳收集装置,象征着两地民众心连心。入场的观众都会把手放上去贡献自己的心跳,显示屏上的数字不断攀升,到11点左右已经破万。“我都不敢想象三个星期后会有多少,可能是百万,也可能会更多,我很期待。”黄敏说。
本次展览分为十个单元,共展出40余件(套)展品、40多段视频及230多张照片,现场还有模型、多媒体制作和互动装置,图文并茂,全方位向观众介绍香港多姿多彩的城市面貌、最新发展,以及未来的发展蓝图。
新疆的刘女士带着小学刚毕业的孩子到北京游玩,记者遇见她时,她正在第一单元“一国两制”前给孩子做讲解。“之前就有关注过香港回归20周年,没想到今天正好碰上了,儿子又很好奇,就带他进来看看。”刘女士表示,孩子想知道什么是“一国两制”,让她很高兴。就在刘女士接受采访的这会儿工夫,她的孩子已经被吸引到人气最旺的“回到20年前的自己”拍照体验区了。
拍照体验区是位于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中间的一片圆形区域,在一台嵌入墙壁的显示屏前,已经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借助人脸识别系统,观众只需站在镜头前按要求操作,系统便会生成自己20年前的照片。
“20年前我都51岁了,哪儿有这么年轻?”从体验区走出来的曾女士笑着“抱怨”道。她昨天从新闻上看到了有这个展览的消息后,便拉着同伴一起过来。“我们当年是香港回归这一历史时刻的见证者。”曾女士回忆道,20年前香港回归时她是一名中学老师,还跟家人一起看了直播。同行的李女士也透露,她的叔叔就在香港,回归前要去香港很困难,现在走动就很多了。“香港回归祖国了,我们亲人之间见面也就方便了。”李女士说。
已经退休的北京张大爷今天专程来参观香港回归20周年展览,在第三单元“一起紧握新机遇”前,他看了很长时间。“我觉得‘一国两制’的实践是非常成功的,香港跟着国家一起发展,多好啊!”得知记者要采访,张大爷忙摘下老花镜,颇为激动地说道。8年前从一家事业单位退休之后,张大爷就很关注香港,他说,国家发展得越来越好,香港也会越来越好。“有今天这样的局面很不容易,大家都应该珍惜。”
正在中科院研究生院读研一的赵轩和何晔宇,在“我是大明星”拍照体验区把每一张香港电影的老照片都看完了。“我们俩都很喜欢看电影,小时候看了很多香港的电影和电视剧,所以看到这些觉得很亲切。”赵轩说。不过,谈起这次参观印象最深的单元,两位女生却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一起紧扣相连”。“港珠澳大桥工程那么浩大,那么复杂,能把它完成是件特别了不起的事情。”何晔宇这样解释。对于下学期就要搬到广州的她们来说,对这一单元感兴趣还有些个人原因:“广深港高铁通车后,从广州去香港就很方便了。”
在第六单元“一起携手经历”,陈列着一面四川“5·12”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指挥部赠送给香港搜救队的锦旗。在锦旗前,来自成都的沈女士正给丈夫和10岁的女儿拍照。“四川人对香港还是很有感情的,地震之后给了我们很大帮助。”沈女士觉得,他们一家人能在到北京旅游时赶上香港回归20周年的展览,也是跟香港的缘分。“听朋友说有这个展览,我想我们一定要过来看看,主要是想让女儿多了解香港。”
“70和80年代的内地人认识香港更多是通过粤语歌,90年代人们会看到香港是商贸和金融中心,千禧年后两地的距离越来越近,两地民众也会发现彼此的差异甚至会有不理解的地方。”黄敏表示,策划这个展览不只是想展示香港的发展成就,也是想让内地民众通过图片、实物甚至和工作人员交谈,更多认识香港。“大家最终会发现,两地只是制度不同而已,我们的心是在一起的,是为同一个目标奋斗的。”黄敏说。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香港 回归 成就展



球迷风暴
毕业啦
斯里兰卡“螃蟹部长”的美食故事
格鲁吉亚新总理和内阁赢得议会信任投票
美商务部批准首批钢铁产品“232”关税豁免申请
联合国总部举行“国际瑜伽日”活动
中国美食节在特拉维夫举行
匈牙利国会通过“阻止索罗斯”法案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