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建议 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胡葆琳:少年好,则香港好 国家好
光阴荏苒,一转眼香港回归祖国已经整整20年。在这风风雨雨的20年中,香港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行政区实践“一国两制”伟大创举的历程,一直让世界瞩目。
爱国爱港是我们每一位全国政协委员最基本的使命,怎样发挥自己的作用,从历史教育入手加强香港中学生的国家观念?我思索着,也行动着。
2014年 举办“黄埔精神 青年传承”论坛
我是黄埔后代,我的父亲胡靖安将军毕业于黄埔军校二期,曾任黄埔军校入伍生政治部主任。2010年,我和黄埔军校教官聂荣臻元帅之女聂力中将及台湾退役将领许历农共同发起和创办了“中山黄埔两岸情”论坛,目的是团结两岸黄埔师生、后代及炎黄子孙共同反“独”促统,该论坛已经连续举办了七届,成为发扬黄埔精神,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平台。
2014年是黄埔军校成立90周年,我们决定将第五届论坛移师香港举行,主题为“黄埔精神 青年传承”。
9月6日上午,第五届“中山黄埔两岸情”论坛在香港隆重举行,两岸三地各界知名人士及学生代表共400余人出席。参加论坛的中学生收获很大,他们很高兴能有机会参加这样的大型活动,一方面可以学习历史,另一方面开阔了眼界,受到了锻炼,并一致表示要牢记黄埔师生的丰功伟绩,将黄埔精神传承下去。
2015年 学习抗战历史 访问首都北京
201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为帮助香港中学生学习抗战历史,我特别创办“爱我中华 寻访历史”大课堂,并组织“香港青少年访京团”访问北京。
“大课堂”的第一堂课于6月26日在香港裘锦秋中学举行,有来自五间中学近1000名师生参加听课,其中包括访京团的老师和学生。
我邀请了居住在香港的六位抗战老军人和一位东江纵队游击队员为学生讲述抗战历史。课堂上,飞虎队飞行员陈炳靖的神情尤为凝重,他说,我们当时都是20来岁的青年,大家只有一个愿望,就是驾驶战机和日军在空中进行生死搏斗,与敌人同归于尽。空军野马战斗机飞行员陈毓麟告诉学生,那时,每一次起飞都有可能是永别,我们已经做好了回不来的准备。97岁的中国远征军机枪连万簏斌中尉曾经多次负伤,他语重心长地嘱咐大家“同学们,千万不要忘记抗战历史。”
他们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挺身而出,赴汤蹈火、万死不辞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感动了全场师生,这是一堂生动的抗战历史课。
6月30日,“香港青少年访京团”一行50余人前往北京。访京团在京期间先后观看升旗仪式,参观人大会堂、国家博物馆、全国政协文史馆等,并到卢沟桥祭奠英烈。
座谈会上,香港学生和大家分享了自己在京期间所见所闻的感想。一位同学表示,“看到首都的建设这么宏伟,我非常震撼,我为中国感到自豪。” 还有同学感叹道,“在卢沟桥缅怀先烈,心情格外沉重,如果没有先烈们的牺牲,就没有今天的和平环境,我们确实应该学会珍惜。”
“大课堂”的第二堂课在北京爱迪国际学校大礼堂举行,香港学生和北京爱迪国际学校的1000多名师生一起参加听课。
听完先辈在抗日战争中英勇奋战的事迹,三位来自京、港、台的学生代表先后发言,他们表示,面对面倾听老军人口述亲身经历,聆听抗战将领后人回忆先辈的抗战事迹,比书本上的文字触动人心,我们会牢记抗战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奋发上进,长大以后报效国家。
“香港青少年访京团”以视频、抗战老军人和抗战将领后代讲述的方式,以及观看升旗仪式、向抗战先烈献花等活动,让来自香港的青少年接受了一次生动、形象的历史教育。
2016年 纪念孙中山先生 高铁行认知祖国内地
2016年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香港大中华会、上海海联会和东华三院共同举办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系列活动。
我们先在香港开办两堂历史课,先后邀请孙中山先生侄曾孙孙必达和三位学者为1500位学生讲述孙中山先生的生平和抱负,然后从中选拔出75位优秀学生组成“东华三院学生高铁团”。
“高铁团”于7月10日出发前往深圳,11日乘坐高铁到达株洲参观中车集团高铁生产基地,12日抵达南京后,与来自上海的75位中学生汇合组成“沪港学生高铁团”。
“沪港学生高铁团”先在南京中山陵举行祭奠孙中山先生的仪式,两位学生代表向孙中山先生铜像敬献花圈,表达沪港学生对这位伟人的缅怀和敬仰。随后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同学们对侵华日军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残暴罪行感到无比愤恨,纷纷表示不能忘记这段历史,必须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7月13日“沪港学生高铁团”乘搭高铁前往上海参观四行仓库、淞沪抗日战争纪念馆、复旦大学、交通大学等地。
7月15日下午,“沪港学生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总结交流大会在上海举行。会上,六组代表分别以朗诵、小品等形式表达高铁行的心得体会。有的从孙中山先生当年的铁路构想看今日中国高铁走向世界的成就;还有从中国铁路建设的发展,展望“一带一路”给香港青少年带来的机遇。六个精心准备的汇报节目各具特色,他们的才华、创意与合作精神,赢得了一次又一次掌声。
回顾过去三年来的青少年工作,我看到一批又一批香港中学生通过学习历史找到了自己的根,通过走进内地看到了国家的强大,从而加深了对国家的感情,思想观念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我对此感到非常欣慰。
在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之际,我想说的是,我将继续努力,让爱国思想“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产生影响,争取帮助更多的香港青少年认识国家,热爱国家,将来成为可以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的有用之才。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大中华会主席)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香港 国家 历史 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