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感动难掩尴尬的乡村教育
7月4日上午10点,浙江衢州龙游县塔石镇双联村热浪袭人。放暑假的孩子们玩乐嬉戏着。14岁的初一女生傅玉洁则在村口荷塘边,等着老师来家访——她渴望着老师的到来。她的班主任、25岁的年轻老师彭金川,手拿着一张手绘地图,准点到达。彭老师是外地人,去年刚到学校任教。如果没有这张手绘地图,她在电子导航上根本找不到双联村,“那会让学生等很久”。(7月5日浙江在线)
这张手绘的学生家访地图上,标记着龙游县塔石初中583个学生的所在地共130个自然村,手绘这张家访地图的是从教15年的科学老师蓝松林。
130个自然村,583名学生,这份地图不仅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更彰显了乡村教师的淳朴与认真。
不禁要为这群老师点赞,却也忍不住想问:家访都如此困难,还得靠人工绘图,那么,当地的教学条件又是如何?当地的乡村教育到底有多艰难呢?
自教育改革以来,城市和乡村的教育水平差距一直被人诟病,城市汇聚了优秀的师资力量和完善的教学设备,而乡村教学条件差,教师待遇低,教育水平堪忧。
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缘、贫困、民族地区倾斜。要通过缩小区域、城乡、特殊群体之间的教育差异,给每个学生提供相对公平的教育机会,让孩子们通过接受教育,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农村本来就存在自然条件差、村民居住散、交通不便利等问题,要提升教育水平,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就应该投入更多的资源。但审视现实,政策指向了公平,却并没有很好地实现公平。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多数年轻老师工作几年便想尽办法“进城”。农村,成了老教师的独自坚守。年轻教师走了,年轻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也走了,家庭条件好点的学生也被家长送进城市就读。
留住老师和学生,才能化解乡村教育的尴尬。那么,我们又拿什么留住老师和学生呢?
其实并不复杂,学生求学,自然是希望学校能有好的教学资源,只要农村也有优秀的老师、完善的设备,他们又何必舍近求远?至于留住老师,我们不妨学习一下重庆市江津区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上的实践和做法。
2015年,江津区建立2400套教师周转宿舍,实现了距离主城区超过30分钟车程的农村学校全覆盖,这些宿舍不仅全部免收租金,而且优先保障新教师和交流轮岗教师入住。同时,重庆市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出台了教师绩效工资、农村学校教师津贴、乡村教师岗位生活补助、乡镇工作补贴、年度绩效考核奖等系列政策,农村教师的待遇大大提高。至此,重庆实现了乡村教师从“留不住”到“不想走”。
教育,首先就要体现公平。“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口号我们已经喊了很多年,让梦想照进现实,仍需广大教育人和教育部门多加努力。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教育 乡村 老师 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