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隐性资助”应是更负责的“阳光济困”
“还有这种操作?”这两天,知乎这个问题下的一个回答火了。“刚上大学时,由于家庭条件不好,每天在食堂吃饭不超过六块钱:早餐两根油条一杯豆浆,一块二;午餐和晚餐只打半份菜,每次两块钱左右;晚自习回来如果饿了,最多再加个茶叶蛋。”网友“Shannon”说,就这样,某天突然收到校园一卡通管理中心发来的邮件,让他去领取360元的生活补助。(7月12日新华视点)
媒体报道已经揭开谜底,从2004开始,中科大通过监测每个学生的一卡通在食堂的消费情况,采取“如果每个月的消费低于200元,就会自动给你打生活补助”这一人性化的举措,让贫困生更加有尊严地接受资助。至今,这所大学先后“隐性资助”贫困生4万人次,累计资助金额达600万元。既顾及学子自尊,又化解经济窘迫,也就时常获得“别人的大学食堂”的艳羡和点赞。
“隐性资助”不只是简单操作的“偷偷送钱”,而是运用大数据分析做帮手,更显温馨和妥当地资助困难学生。一直以来,高校扶贫工作大都采取了申请、评议、公示的办法,对贫困生的尊严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实际上,贫困也是一种隐私,不宜罔顾当事人的感受而随意对外公开。事实足以表明,一些贫困生由于忌讳内心隐痛的昭然示众,有时宁愿忍受匮乏也不愿申请补助。这样一来,非但不利于精准扶贫,而且也背离了校园助困的初衷与本意。
实施“隐性资助”,不等于过于敏感地拒绝比较。公开相关信息,接受外界监督,才能最大程度地确保公平公正,预防补助发放的弄虚作假和暗箱操作。也即,倘若一味照顾情绪而去“为隐性而隐性”,这对大学生勇敢直面现实和心智健康成长等方面,也未必是种好事。所以,我们既要欢迎“暖心饭卡工程”等的偷偷资助样本,其实还需适当向大学生“打开天窗说亮话”:越是不含猫腻的“隐性资助”,也就越是负责甄别的“阳光济困”。
“隐性资助”与“阳光济困”并不矛盾。以首创“偷偷送钱”的中科大为例,该校用一套算法在做这件事时,起初确也存在一些“漏洞”,比如有的女生因节食瘦身消费较低,也有两个学生“合作”,一个人用卡打饭,一个人用卡买菜……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数据库自动生成的数据,对照真实情况有了较大出入。此后,学校逐步改进数据统计方法,利用网络调查和综合多方信息,建立每学期更新的贫困生数据库,筛除“坏数据”,留下“真摸底”,才为资助贫困学生提供了精准可靠的有用信息。
“隐性资助”应是更负责的“阳光济困”。近年来,全国多所高校到中科大“取经”,这种“低调而温馨”的做法,已在越来越多的大学校园中得到借鉴和推行。我以为,中科大“隐性资助”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其相信大数据而不迷信大数据,不断去芜存菁、去伪存真,凭借更周密、更公正的幕后工作,才使得帮贫助困的“阳光甄别”日益得心应手。反之,只图“偷偷送钱”之表,而不重“准确送钱”之里,这种舍本逐末之举,又有何益来哉?
由登台上墙的“晒贫”“比惨”,到“悄悄”“偷偷”地无声资助,切莫成了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极端的时髦“换台”。一言以概之,唯有坚持做到“隐性”与“阳光”的相辅相成,才不会招致“东施效颦”的肤浅模仿。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隐性资助 阳光济困 负责 贫困 资助


11500年历史人类遗骸在巴西国家博物馆火灾中被毁
香港渡海泳在维港举行
“棉海”丰收时
天津地铁5号线开通试运营
台铁恢复单线双向行车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问法国
法国政府完成重组
湖北恩施:设施农业正忙秋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