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寒门贵子”的故事为何频繁刷屏
一夜之间,庞众望成了“超级网红”。父亲是一位精神分裂症患者,母亲先天残疾常年卧床,自己在5岁时被查出先天性心脏病,母亲坐着轮椅为他借钱做手术……他还曾多年捡卖废品,补贴家用。就这样,这位农村少年自强不息,顺利通过清华大学“自强计划”招生测试,获得该校60分(最高)的优惠加分。6月23日,河北高考成绩公布,庞众望取得684分(加分后744分),成为河北省吴桥县理科状元。(7月16日中国青年网)
“世界吻我以痛,我仍报之以歌。”
魏祥的“清华来信”,庞众望的“自己解决学费、不想欠人情”,成为这个招生季刷屏的故事。一个在甘肃,一个在河北,命运的玩笑,残酷而相似;然而在他们身上,亦有着近似的坚韧与拼劲、有着同样的自强与感恩。我们无意于消费同类的痛苦来佐证人生的锋利,亦无须靠悲惨的逆境来构筑向上的信心,但,他们上游的姿态,却比任何抽象的正能量更抚慰人心。就像清华回信里那句已成网络流行语的话,“人生实苦,但请你足够相信”——在鸡汤文反胃的年份,这话打动人心,并非是炫技的辞藻,而是它概括了一种叫人激情重燃的可能:苦一点、痛一点之后,你还可以在阶层流动中重构自己的坐标,你仍能够在社会分化中找到命运的回报。
在这个人性至上的年代,极致悲怆的人生早不复“感动”之色,更叫人反思、亦叫人悲悯。但惟有一件事,悲悯与反思之外,仍会生成激荡之力,那就是“寒门贵子”的故事。庞众望的故事里有个“自强计划”,其实,北京大学“筑梦计划”、清华大学“自强计划”,均是面向边远、贫困、民族等地区县(含县级市)及县以下高中勤奋好学、成绩优良的农村学生。在这些计划的背后,是值得慎思的农村学子考名校难的现实话题。
此前,不同调查和数据显示,中国国家重点大学里的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代开始不断滑落。2006年1月,国家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课题组对国家重点高校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多所国家重点大学,上世纪90年代以来招收的新生中,农村学生的比例呈下降趋势。今年,北京高考状元熊轩昂说过这么一句大实话,“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凭此,网友称之为“最耿直的网红状元”。
坦白说,要论证阶层固化的伪命题,魏祥或者庞众望的故事,远比王宝强之类的逆袭更叫人信服——前者是体制内的逻辑通道,后者是体制外的小概率偶然。社会流动性是个大命题,关乎生存信仰、关乎国之根本,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到“穷人的孩子也能鱼跃龙门”,本质上的价值寄托都是一脉相承的。“寒门贵子”的故事为何格外暖心?这个问题,早不是什么人生命运的流俗化解读,亦不是穷而弥坚的反人性歌颂,而是扎扎实实指向两个问题:一是教育公平。高考大省也好、教育强省也罢,毋庸讳言的是,它们往往又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这不仅是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更指明了一种难以言说的焦虑。让更多高分的、贫困地区的孩子有好大学上,这个问题是教育公平绕不开的现实考量。二是阶层流动性。最好的“梦想成真”,不是偷跑或者加速,而是不管在怎样的“赛道”上,都能奔向一个光明的前程。高考牵动人心、公考高烧不退,背后的因果关联,大约也有这样的关系。
自古以来,“寒门贵子”的故事就仿佛自带美颜功能,光芒万丈、暖意逼人,它叫人看到奋斗改变命运的可能、让人相信“起而行之”比安于宿命更有益,于此,这个生机盎然的社会,才不会让人沉沦,让不至暮气氤氲。是的,纵使我们凡庸而不如魏祥庞众望,但人生辽阔,总有笃信。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故事 寒门贵子 刷屏 众望 频繁


巴克图口岸:军警兵民筑起“红色国门”
宇宙中的幽灵星云 既美妙又让人发怵
欧洲央行继续实施宽松货币政策
北约举行冷战结束以来最大规模军演
米兰举行“毕加索·变形记”展
惊世大奖15.4亿美元!美国最富中奖者诞生
湖北发现2.47亿年前湖北鳄类和鱼龙类化石
中国艺术家韩美林获颁“韩国文化勋章”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