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党报评"北京两千万人假生活":太邪乎 这是新生活
每一项高成本的困难,应该都被更高的收益对冲了
这几天,一篇《北京,有2000万人假装在生活》的爆款公号文,再次撩动了大家的神经。
在笔者看来,此文是典型的怎么邪乎怎么写。先贴标签,再煽情绪。北京没有人情味儿、老北京人屁股底下五套房、2000万人成了假装在生活……有篇反驳文章的标题我觉得挺好:《你欠所有的北京孩子们一人五套房》——不够五套的,找你要你给吗?
结论虽邪乎,但迷惑人的地方在于,不是一点边儿都不沾。在北京,距离远、时间紧,聚会确实没有小城市那么频繁;生活成本交通成本都高,房贵米贵也是有的;从外地进京,没有父辈积累打底,白手起家的压力大也是真的。然而,依我看,即使这些困难都存在,大家也不是假装在生活,而是在过新生活。
人情相对淡一些,这正是现代生活的特征。过去,在乡村,每逢农闲百事无,“一天喝一次、一次喝一天”都成,在任何一座强调效率的现代都市,怎么可能还这样生活呢?过去是乡里乡亲的熟人社会,家家户户熟不拘礼,推门就进;现在是高楼大厦的陌生人社会,人们更尊重彼此的独立和隐私,人际交往更强调分寸感,这有什么不好呢?更何况,有分寸感不等于疏离寡淡,吃饭点儿到饭馆里瞧瞧去,一桌一桌,呼朋唤友,晚了都得排队等号,何来无人情之忧呢?
生活成本高,长安居大不易,这事得这么看:每一项高成本的困难,应该都被更高的收益对冲了。大城市有种种不便,甚至城市病,可许多人都往大城市里涌,这是一种用脚投票,是衡量了成本和收益之后的理性抉择。住在回龙观,工作在国贸,每天赶路是很累,可是,发展空间呢?整体算账,一定划算,人们才会留下。
这里面有个悖论:城市越有发展空间,越有吸引力,人就越汇集。人聚集,城市发展空间会更大,然而,也会带来公共资源的摊薄,会带来公共服务上的不便。既要大城市之利,又无大城市之累,这未免太过于理想。是逃离北上广还是坚守,要看个人的志趣,但不管怎么选择,都不能算假装生活。
目前,京津冀协同发展正在推进,努力在更广阔的战略空间里配置资源。北京不会变成文中说的“肿瘤”,真实的生活充满希望。
编辑:秦云
关键词:北京两千万人假生活 人民日报


巴克图口岸:军警兵民筑起“红色国门”
宇宙中的幽灵星云 既美妙又让人发怵
欧洲央行继续实施宽松货币政策
北约举行冷战结束以来最大规模军演
米兰举行“毕加索·变形记”展
惊世大奖15.4亿美元!美国最富中奖者诞生
湖北发现2.47亿年前湖北鳄类和鱼龙类化石
中国艺术家韩美林获颁“韩国文化勋章”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