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
匠心坚守:竹、木雕大师的“非遗”文化传承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漫漫长河中,作为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的徽州文化镌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时隔千百年,载述着徽州灿烂历史的典著已经泛黄,曾经恢弘高耸的马头墙也生出斑驳印记,何处可循一抹鲜活的徽文化记忆,或许,只在那代代相传的非遗技艺中。
在众多的非遗技艺中,刀尖下的徽州雕刻,无论是出于它的实际功用,还是鉴于它的艺术品赏,都是不可不提的。
近年来,随着国家推出文化复兴战略,曾经默然于作品身后的匠人,也逐渐登上大师的舞台。砖、石、木、竹、砚等不同领域,群雄竞起,各绽光芒。其中,有这样一束光亮,将大师作品的辉煌照进产业发展的希望,这就是徽州竹、木雕刻大师朱泓、朱伟兄弟开创的“徽字号”品牌。
以匠心坚持守住历史传承
同为70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朱泓、朱伟,自幼便跟随家中长辈学习徽州竹木雕刻。作为朱熹第29世孙,在同龄人争相涌入大城市闯荡的年份,在传统文化复兴尚未蓬勃兴起的时候,他们肩负着传承的使命,坚持在传统技艺行业,一守便是二十余年。从材质的识别,到技艺的练就,到艺术的熏陶,到文化的领悟,他们将生命植根于徽州竹木雕刻中,将未来寄望于文创相关的产业振兴里。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让大国的百年之梦得以实现;而对于朱氏兄弟,不仅有发自内心的骄傲,更多是无法抑制的激动。由朱泓创作的黑檀木木雕作品《鱼跃世博》和竹根雕作品《母亲》,从330种工艺品门类中突出重围,入选上海世博会安徽馆,作为陈列品展出。
“入展世博会,对我们来说具有特别的意义,这是徽字号作品第一次如此隆重地面向世界进行展示。这是我们一直梦寐,却不曾预料的。因为世博会对竞选参展的作品有着严苛的要求,每一件入选的展品,不仅作品本身要参加层层甄选,同时,对创作者的个人资质也要进行审核。
《鱼跃世博》是朱泓为了世博会专门创作的,为此他在材质的选取、内容的设定、手法的思量上,都进行了反复的斟酌。《母亲》取自于日常雕刻,作品展现的样貌、神态源于生活,反复观察琢磨,最终精彩呈现。
包括砖、石、竹、木雕刻等在内,上海世博会安徽馆一共甄选出八件作品展出,徽字号旗下就占了两件。”时隔七年后,再说起2010年上海世博会,朱伟的激动依然溢于言表。
继上海世博会之后,2011年,由朱泓创作的《兰亭雅集图》竹雕香筒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性收藏,成为徽字号第二项至高荣誉。
“如果说入展上海世博会是我们始料不及的,《兰雅集图》被国家博物馆收藏,对我们来说,并非意外。在此之前,我们已有不少作品获奖。对我们来说,荣誉的授予是一种对我们付出的肯定,更是对我们坚守传承的鼓励和鞭策。”
所得的荣誉光环,在朱伟看来,离不开世代雕刻人的匠心坚守和薪火传承。
以产业发展弘扬传统文化
在文化复兴的时代背景下,传承,毋庸置疑是重现经典文化最大的意义所在。具体到徽州竹木雕刻文化,非遗传承的意义,如今只有在朱泓、朱伟“们”身上才能找到。然而,当一种文化的传播唯有倚靠个体化的努力,它能行走多远,又能被多少人了解熟知。即便朱泓、朱伟“们”夜以继日地拼尽全力,于徽州竹木雕刻文化的弘扬来说,也不过杯水车薪。
“雕刻一件精品,从创意到选材到完成,最大的成本就是时间和精力。一个人再怎么努力,他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创作的作品也是有限的。有限的作品终究只能让一部分人了解。想要将徽州竹木雕刻文化在更广的范围内传播,不仅需要得到渠道资源的支持,更重要的是,需要产生更多的产品。这是徽字号品牌成立的原因,也是徽字号品牌发展的意义。”
说到徽字号的产业化发展,并非是朱氏兄弟随便拍拍脑袋的灵感一现,而是他们从“小我”的切身感知转变成“大我”的更高追求。
“早在上海世博会之前,我们就有生产徽州竹木雕刻旅游纪念品的想法,并且进行了实践。当时还没有正式成立徽字号品牌,生产规模尚属家庭作坊式。当产品得到市场认可后,我们觉得有必要对产品进行标识,2006年,我们正式注册了‘竹艺轩’品牌。从品牌发展来说,竹艺轩应该算是徽字号的雏形。”
“2010年,竹艺轩作为独具徽州特色的文化产品,入选上海世博会特许生产商及特许零售商。以竹艺轩之名,我们在世博会期间开了5家特营专卖店,期间接待了不以数计的海内外参观者和消费者。这件事,对我们产生了特别大的触动。很多人对徽州文化充满兴趣,但是缺乏了解的平台和渠道。我们的特营专卖店仅仅展示、出售竹木雕刻的旅游纪念品,就引起了很大的关注,如果把徽州文化更全面更深层次地呈现,想必会引起更大的反响。从上海世博会回来后,我们决定将以旅游纪念品为主的‘竹艺轩’品牌,提升为弘扬推介徽州传统文化的‘徽字号品牌’。”
2011年,黄山徽字号雕刻文化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这是徽州雕刻文化第一次以规模化的形式,从非遗大师的成就之行踏上文化产业品牌化的发展之路。
以行业标准引领文化产业
徽字号品牌成立之后,朱氏兄弟的日常生活,除了潜心钻研雕刻,也开始琢磨如何实现高品质的规模化发展。2012年,朱伟从广州的贝壳邮票、景德镇的陶瓷邮票思索中产生灵感。
“徽州木雕刻也能实现邮票形式啊,我尝试设计了木雕邮票,后经朋友推荐,得到中国邮政公司领导的确认。由此成功开发、发行了以徽州木雕为载体的‘全铜佛邮票’和‘马年邮票’。这两种邮票的面世,成为木雕邮票史上的里程碑。”
如果说木雕邮票是徽字号在产业化发展中迈出的一大步,2014年,由徽字号担纲开发、设计、制作的APEC非领导人正式会议午餐菜单,则给朱氏兄弟带来了莫大的信心和鼓励。
“以竹雕实现APEC菜单这个机会,并不是我们主动争取的,而是上海的一位同行大师将我们推介给主办方的。因为我们之前出品的文化、旅游产品,在业内都有很好的口碑和赞誉,所以这个机会可以说是从天而降的。”
从木雕邮票到国际重要会议菜单,徽字号以绝对的品质实现了传统文化的转型发展。在取得成绩以后,朱氏兄弟再一次跳出徽州竹木雕刻专业,站在更广的徽州传统文化角度,思考该传统文化如何更好地实现产业化发展。2014年,由徽字号主导、编制了《徽州四雕》地方标准和《竹简工艺品》行业标准,经过两年的筹备、整理,2016年这两项行业技术标准正式发布、实施,此举填补了相关行业技术标准的空白。
传承发展齐迎文创盛世
在徽字号运营发展的过程中,朱氏兄弟始终坚持非遗传承和产业发展两条腿齐迈步。
不忘初心、紧握机会,徽字号的发展速度或许并不算快,但是在踏踏实实的每一步里,也积累了纷沓而至的收获:潜心雕刻的匠心精品,连续十三年在中国文博会精彩亮相;2014年11月,徽字号博物馆全面承办了第八届国际竹文化节;2009年—2014年连续评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称号;连续三年被评为安徽省民营文化企业100强;成为黄山市唯一一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带着一路走来的收获,徽字号信心十足地迈步于2017年的全新征途,并入选4月10日在故宫博物院举办的为期一个月的“徽匠神韵——安徽徽州传统工艺故宫特展”。
“在故宫举办的徽匠神韵展上,徽字号是唯一一个既参加了展示馆的精雕作品展示,又参加了文创馆的文创产品展示的品牌。”
“故宫之行,对徽字号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同时,通过故宫的研修交流,大家都意识到传统文化行业在文创的浪潮中,势必要向产业化转型。所以,事实证明,徽字号的产业化定位是符合发展潮流的。”
从文化产业发展的全局来看,徽字号无疑走在行业前列,引领者已然成为它的标签。
作为行业引领者,徽字号始终紧随行业发展风向,正全力投身当下文创领域的研学浪潮中。
“徽字号下设有专门的研学传习所,这是一个以文化体验为主的项目。主要研学内容包括:徽文化学习、徽州四雕博物馆参观、徽州竹雕体验、徽戏文化体验等。”
“研学项目自2016年正式启动并实施的,与多所市内外中学形成‘校外实践活动基地’的合作关系。”目前接待人数达2万人次,已然成为当地研学的品牌。
从大师成就,到产业化发展,到积极投身文创领域,徽字号正以崭新的规模化民营文化企业形象示于世人、奔于市场、行迎盛世。其肩负的使命,一如多年前祖辈叮嘱朱氏兄弟的那样:“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钟 蕾)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文化 传承 木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