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深·观察深·观察
特写:“老内”潘维廉的厦门情结
新华社厦门7月25日电 题:“老内”潘维廉的厦门情结
新华社记者付敏、苏杰、林晖
“别叫我‘老外’,我是‘老内’。”潘维廉用中文风趣地说,“我喜欢厦门,一辈子、两辈子都想住在厦门。”
如今已61岁的潘维廉,自称是一位“地道”的厦门人,他是福建第一位获得在华永久居留权的外籍人。作为厦门大学的美国专家,他在厦门已生活了29年。
潘维廉和中国的缘分,始于上世纪70年代他在台湾工作。他当时就很好奇,“海峡对岸住着怎样一群人?”
回美国后,潘维廉对中国念念不忘,他也找到了携手一生的“知音”。“我和太太第一天认识就聊中国大陆。她是在台湾出生长大的美国人,我俩有个共同愿望——要到大陆看看。”
1988年,潘维廉管理学博士一毕业,就做出改变一生的决定:卖掉经营多时的金融公司,和妻子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来到厦门。
当时,厦门大学允许外国人拖家带口学习中文,还给他们提供宿舍。潘维廉说:“我们本想在这里学一两年中文,再去其他地方。没想到,一到厦门,就爱上了这座城市和这里的市民。”
潘维廉清楚记得,1988年整个厦门只有3路公交线,3个公交站点:轮渡、火车站和厦大。那时的公交车是木地板的,汽车尾气会钻到车厢里来。“人上车的时候是白的,下车的时候是黑的。”
来大陆不到一年,潘维廉就得到了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外籍工商管理硕士教师的职位。“我留下来,因为我爱厦门人,他们开放包容、热情好客。”他说。
刚来厦门没多久,潘维廉在中山路丢了个包,里面有护照以及两个月工资。
“我着急啊,结果路边的一个裁缝师傅捡到后,把包还给我。我给他钱,他一分不要。后来我才知道,裁缝工作很辛苦。我再去找他时,他已因病去世了,我为此非常伤心。”潘维廉说。
每年除夕,邻居、同事都会请潘维廉一家吃团圆饭。“大家怕我们在异国他乡想家。”潘维廉很感动。每到西方的感恩节、圣诞节,他也会邀请学生、老师到自己家里吃饭。
潘维廉见证了厦门的快速变化——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厦门城市建设提速:道路变得宽敞,高楼拔地而起,水电供应改善……厦门一步步变成美丽的国际化都市。
2002年,厦门参加在德国斯图加特举行的国际花园城市评比。潘维廉作为厦门代表团参评的主陈述人,“现身说法”,将厦门介绍给世界。
“一开始我是推辞的,因为我只懂得做生意。后来转念一想,参加这个比赛就是要把厦门向世界推销。”潘维廉和政府相关部门准备了整整8个月,半小时的PPT和10分钟的视频介绍结束后,厦门以各项第一的分数荣获E类第一名。
为了让更多外国人了解厦门,潘维廉制作了英文网页,还写了10多本介绍厦门的英文书籍。写着写着,这个“厦门通”发现,其实不仅“老外”,一些年轻的厦门人也太不了解家乡。于是他开始出版中文版。“年轻人只有懂得历史,才有信心走向未来。”他说。
每次听到有人说“厦门是潘维廉的第二故乡”,他总会立即纠正:厦门就是我的第一故乡。“在美国,我住得最久的城市是加州,才7年。在厦门,我住了29年。”
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厦门国际马拉松赛、全国文明城市、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潘维廉成为厦门改革发展史上一件件盛事的见证人。他认为,厦门在探索城市建设上从未止步,而且效率非常高。
“今年9月,因为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世界将再度聚焦厦门。”潘维廉说,“我希望厦门更加国际化,让‘老外’和‘老内’在这里更好地互相学习、互相理解。”
潘维廉把对厦门的深情写成了歌——《美丽厦门》。伴着吉他弹奏,他唱道:“美丽厦门,美丽的五老峰,美丽的海边,美丽的未来,美丽的昨天,我是个遥远来的、永久住的、深刻爱的厦门人。”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厦门 潘维 维廉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