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双抢”变迁记——南方夏粮收割现场直击
新华社长沙7月28日电题:“双抢”变迁记——南方夏粮收割现场直击
新华社记者柳王敏、周楠
26日,深蓝色的夜空还没显亮,湖南省衡阳县西渡镇的农民就早早下地,紧张而又忙碌的“双抢”一天开始了。
手一拔,一茬秧苗顺势而起,洗去泥,用稻草围一圈,系牢,放一边……西渡镇青里村村民刘业新手脚麻利。“只剩这最后一亩秧苗了,我们抓紧时间全部种下去。”育秧田不远处,一台履带耕地机已经开始作业。
鸟儿开嗓,太阳升起。
在南方,水稻一般种植两季,七月早稻成熟收割后,要立即耕田种上晚稻。抢收早稻、抢种晚稻称为“双抢”,是一年中农业生产最忙碌的时节,也是收获夏粮、播下秋粮的重要农时。
作为衡阳县“双季稻”的重点种植地区,衡阳县卫杰优质稻种植专业合作社2400亩早稻即将收割完毕,晚稻插种也接近尾声。
“虽然辛苦,但现在比以前好多了。”合作社负责人颜卫杰告诉记者,除了少数田地机器无法通行外,现在插秧、收割、运输、烘干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作业。
“以前要一个月,现在半个月左右。”61岁的西渡镇青里村村民彭国元说,以前“双抢”太苦了,天气热,12岁的小孩都要下田干活。
“双抢”时节,正值高温。衡阳县气温已飙至38摄氏度,且一直“高烧”不退。
九点半,太阳已将早稻上的露水晒干,两台履带收割机开进稻田里。不一会儿,车厢尾部吐出稻穗屑,金黄的谷子被“吞”入车厢内,几分钟后,收割机的卸粮筒将稻谷“输”入拖拉机,由拖拉机直接运往烘干厂。
“天气太热了,人受不了,机器也受不了。”开收割机的颜玲龙将一条毛巾打湿后,放在自己脖子上。他告诉记者,收割机一天能收割20到30亩地,耕作一会儿必须休息一会儿,不然收割机水箱温度太高会影响作业。
“双抢”机械化程度提高了,时间缩短了,产量也提上去了。彭国元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前种双季稻,一年一亩地收成1300多斤,现在一年有2000多斤,他自己在合作社承包了80多亩地,去年收入8万多元。
“机械化前提是连地成片。”颜卫杰告诉记者,目前依靠土地流转,将原先的散户田地集中起来运作,能有效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土地价值,释放农村劳动力。
年轻人外出务工,不愿从事农业生产成了“双抢”时节的一个普遍现象。记者走访衡阳县两个大型农业合作社发现,从事“双抢”的农户有明显的区别,大户以40岁左右的青壮劳动力为主,散户、小户以五六十岁的老年人居多。
“青壮年成为种田的核心主力,老年人逐步退出生产,这是未来农业规模化发展的一个趋势。”衡阳县农村经营服务中心局长许亚平告诉记者,种地效益提高了,自然会吸引青壮年劳动力返乡承包租种,目前衡阳县新型职业农民有上百名。
傍晚,太阳收敛了余晖,嫩绿的晚稻苗笔挺在水田里,一只白鹭突然窜出,向着红艳的晚霞飞去。(完)
编辑:秦云
关键词:南方夏粮收割


黔张常铁路长湾澧水大桥成功合龙
空军航空兵某团组织跨昼夜飞行训练
阿尔及利亚总理向中国作家莫言颁发“国家杰出奖”
土耳其庆祝共和国成立95周年
巴克图口岸:军警兵民筑起“红色国门”
宇宙中的幽灵星云 既美妙又让人发怵
欧洲央行继续实施宽松货币政策
北约举行冷战结束以来最大规模军演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