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深·观察深·观察
足足的电力来,满满的获得感
新华社郑州7月31日电(记者孙清清、李碧念)2000瓦的电磁炉、2000瓦的空调、2000瓦的电热水器、800瓦的电饭煲……这是河南省如今不少农村家庭的电器“标配”,但一直以来受制于“低电压”的农电,村民无法将它们派上用场,享受“电气化”生活带来的便利。如今,随着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十足的电力给村民们带来了满满的获得感。
西黄庄村是位于河南尉氏县南曹乡的一个典型平原村,这里曾有这样一个现象:电饭煲因电压低做饭夹生;买的空调、冰箱因无法启动成了摆设;夏天停电是“家常便饭”……生活用电都无法保证,村民想搞点副业也成了“奢望”。
像西黄庄村一样,长期以来覆盖河南全省近90%国土面积、承担着全省近80%居民供电任务的农村电网薄弱,“低电压”问题突出,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
2016年,国务院在全国启动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2016年6月,河南省政府与国家电网公司签署“十三五”电网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全省农村电网发展驶入“快车道”。
2016年10月,10天之内西黄庄村就新增了10台变压器,矗立起152根水泥电线杆。
好像就是在一夜之间,“低电压”就在西黄庄村成了历史。
电力足了,不仅村民家里的冰箱、空调、电饭煲等家用电器真正派上了用场,而且村民干事创业有了精气神。目前,西黄庄村人办起自己的服装厂、木材厂、磨面厂、粮食收储点等,家门口就业创业成了新潮流。
现年36岁的翟继东是西黄庄村服装厂的老板。他17岁初中毕业后就离村到南方沿海城市打工,3年前回村投资60多万元开办起服装厂。
谈及回村建厂的初衷,翟继东说:“在外打工近20年,手里有了点积蓄,年龄越大越想家,一直想回村办厂。”谁知服装厂刚建成,“低电压”就束缚了他的脚步,“1台空调启动都费劲,更别说是几十台电缝纫机同时启动了,经常不得不压减订单。”
如今“低电压”没了,翟继东的服装厂变成正常8小时工作日,每天加工服装订单平均1千多件。厂里20多名工人是村里的留守妇女,熟练工一个月工资能拿4000多元。
由于西黄庄村具备电力足、环境好、富余劳动力多等优势,也就吸引了外地食品企业主动选择在村里建厂。
邓百川,四川绵阳人,今年1月,邓百川投资200多万元在西黄庄村建厂进行食品加工。20多名工人全是村里的留守妇女,不仅盘活了村集体闲置土地,还带动村里留守妇女脱贫致富。
目前,落户在河南农村的中小型企业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河南籍农民工从“东南飞”到“雁归来”,选择回乡创业或在家门口就业。
而这一切的前提和基础就是“电”。作为河南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的一个缩影,尉氏县近3年农网改造投资总额是之前10年之和。
5年前,西黄庄村一个月用电量仅有8000千瓦时,现在全村一个月用电量有20万千瓦时,用电量增加25倍。这些沉甸甸的数字,从一个最微小但最典型的单元,映射、见证着十八大以来中国农村深刻的变迁、中国农民真实的收获。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黄庄 电力 农村 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