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网络求助信息 谁提供谁负责
近日,民政部公布了《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基本技术规范》《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基本管理规范》两项推荐性行业标准,于2017年8月1日起实施,明确网络求助行为不属于慈善募捐,其信息真实性由提供方负责,信息平台对个人求助应加强信息审查甄别、设置救助上限、做好风险防范提示和责任追溯(7月31日《人民日报》)。
民政部此次公布的两项推荐性行业标准中关于网络求助的规定,其实是在对法律法规相关规定重申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网络求助信息“谁提供谁负责”。这有利于厘清个人求助、网络互助与慈善募捐之间的关系,便于规范管理网络慈善募捐行为,更利于捐赠人对自身捐赠的性质有着更为清醒的认识。
网络求助不属于慈善募捐,在慈善法正式实施时已有明确规定:“慈善募捐,是指慈善组织基于慈善宗旨募集财产的活动”。这样就把慈善募捐的主体严格限定为依法成立的慈善组织。其他个人和组织所发起的所谓募捐均非慈善法所调整的慈善募捐,其募捐行为以及所带来的捐赠行为均不受慈善法所保护。
那么,个人面临困难需要发布求助信息时该怎么办?《公开募捐平台服务管理办法》第10条进一步明确了网络求助信息所带来的法律责任与后果,个人为了解决自己或者家庭的困难,可以借助其他平台发布求助信息,但必须对信息的真实性负责。信息如果不真实的话,根据现有法律规定,就可能涉嫌诈骗,轻则受到治安处罚,重则面临刑事责任。捐赠人对网络求助信息的风险也应该有足够的认知,由于自身对风险认知不够或执意捐赠而面临骗捐行为的话,其慈善之意难以彰显,捐赠的款物还面临难以追回的境地。
网络求助信息尽管不在慈善法调整之列,但并不意味着对网络求助信息就可听之任之。今后,需从多个维度来予以规范。
首先,应尽可能地将网络求助引导至慈善组织募捐的范畴,最大限度地减少网络求助信息发布的总量。可将与慈善组织的对接设定为网络求助发布的前置程序,这需要慈善组织与各个平台之间加强信息沟通,为需要发布求助信息的个人提供更为周到的服务。同时,网络平台应当加大信息发布的审核力度和风险警示,确保所发布的信息真实可靠,确保风险提示到位。否则,由于审核不力或风险提示不当导致发生骗捐等违法犯罪行为的,平台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也应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其次,要科学设置网络求助资金的上限,加强救助资金的管理以及后续使用情况的跟踪反馈。网络求助信息应当对解决困难所需要的救助资金总量有明确的表述。从社会管理角度来说,设置一定的上限既有利于从规模上控制网络救助所带来的各种风险,也便于从源头上预防打着网络求助旗号的骗捐犯罪的发生。对超出上限请求的网络求助,需要引导其与慈善组织对接,走依法公开募捐的渠道。网络求助获得的救助资金,应实行“谁发布,谁管理,谁反馈”的原则,由信息发布平台跟踪管理,确保专款专用,并及时向各捐赠者反馈资金使用情况,必要时通过平台公开救助资金到位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等。如此才能使网络求助信息及资金流转全程在阳光下运行,切实规范网络求助行为。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求助 网络 信息 慈善


探访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文物
新疆开通“空中巴士”助力冬季旅游
全国政协京内新任委员参观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
博鳌亚洲论坛首尔会议聚焦合作与创新等议题
胡塞武装宣布愿为和谈停止所有军事行动
山火肆虐后的天堂镇
我国成功发射试验六号卫星 搭载发射4颗微纳卫星
马克龙呼吁建设一个更加一体化、强大且独立的欧洲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