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
西藏日喀则仲巴县色青村:老手艺的新活力
在广阔辽远的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仲巴县偏吉乡,当地人口中流传着关于一种被称作“卡孜”“赤都布”的宝贝。
“卡孜”“赤都布”在牧区应用广泛,是难得的上好布料,广泛应用于制作民族手工艺品、服装。偏吉乡色青村地处茫茫草原,南与尼泊尔接壤,天然的地理优势赋予这里的“卡孜”“赤都布”既有浓厚的牧区文化特质又独具喜马拉雅山地色彩。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在牧区懂得“卡孜”“赤都布”编织技术的人也越来越少,一些人错误地认为:这些古老的手艺已经派不上用场啦!
久阿仓觉是色青村妇女主任,她打小跟随母亲学习“卡孜”“赤都布”两种布料手工编织技术。在色青村,久阿仓觉编出的布料无人不夸花色好又实用。
2012年3月在仲巴县强基办、人社局等相关部门牵头下,色青村投入资金12万元成立了民族手工编织合作社,久阿仓觉担任合作社的技术指导。
2015年,由于高超的编织手艺,久阿仓觉被评为“西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
“从我获得传承人荣誉那刻起,就想着如何将这一古老的手艺传给更多乡亲,让他们尽快富起来的愿望更强烈了!”久阿仓觉这样告诉记者。
久阿仓觉联合村“两委”班子成员通过努力,不断提升影响力、扩大产业规模。不久,色青村民族手工编织厂完成达77.9万元的企业资金注册,编织厂由原先的“卡孜”“赤都布”等布料,拓展到藏式卡垫、藏式毛毯、黑帐篷、洗漱包等。
产业规模的扩大自然是吸收了越来越多的色青村群众就业。“我们编织厂现有工作人员36名,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7名。”
索朗旦增是编织厂的工作人员,以前是色青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家里5口人,全家老小靠着极少的牲畜及政策性补助款维持生活。“想发展畜牧业,缺资金发展不起;想劳务输出增收,又缺少就业渠道。”索朗旦增谈起当初的窘境至今心潮难平。
2013年,索朗旦增和妻子西热措姆都来到编织厂工作,“那时起,我俩每月就能领到3000元的固定工资!”
有了固定收入,像索朗旦增家那样买摩托车、添家用电器的越来越多,色青村民族手工编织厂在脱贫攻坚工作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目前色青村民族编织厂逐步向“合作社+牧户”经营模式发展。除了在编织厂从事固定生产的工人,当地还有30多户在家业余生产的牧户。编织厂会定期将这些牧户生产的民族手工艺品统一收购、统一包装、统一销售,2017年色青村民族编织厂贫困户入股资金就达到了30余万元。
“既能创造就业、又能学到本事、更能增收致富,这传统的工艺可不能丢!”这是色青村民族编织厂员工益西卓玛告诉记者的,这句话道出了多少人的心声。
古老的编织艺术在这里又焕发了新的活力!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西藏 编织 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