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云南鲁甸地震三周年:鲜灵灵的焕然新生
新华社昆明8月3日电题:云南鲁甸地震三周年:鲜灵灵的焕然新生
新华社记者白靖利
三年前,云南鲁甸6.5级地震,使龙头山这个千年古镇变成一片废墟;三年后,龙头山实现浴火重生,一幢幢新房、一所所新校、一条条新路……一个新生的小镇鲜灵灵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看家园:新村新居展新颜
龙泉河两岸,除了新民房、新公路外,垂柳、桂花、三角梅等植物已经蔚然成林。行走在龙头山镇,处处透着宁静和有序,已然没有三年前的废墟场景。
甘家寨曾在地震中被滑坡整体掩埋。如今,89户村民已经搬到骡马口社区,生活完全安定下来。干净宽敞的道路、崭新的健身设施、整齐有序的民房门面、数量众多的各色汽车……与城市小区并无多大区别。
村民毛天礼正在家里包包子,做好后拿到周边卖,每天能赚近百元。她家院子里种着白菜、辣椒等蔬菜,院子外种着果树和花草。毛天礼有三个儿子,一个开货车,一个在外打工,还有一个正在上学。毛天礼说,以前不敢想象自己会过上这样的生活。
70岁的邹体富老人新家是一层半的“小洋楼”,有90多平方米,还有一个干净的院落。尽管听力不太好,但老人笑着说:“对现在的生活很知足。”
曾经在光明村工作了19年的龙头山镇宣传委员谭德军介绍,光明村原先汽车无法开进村的土路,扩建成了6.5米宽的水泥路,还新修了学校和卫生所,“感谢党中央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帮助,我们村的发展至少提前了30年。”
看进展:恢复重建即将完成
记者从鲁甸县委了解到,全县恢复重建项目共489项,总投资76.3亿元,目前已经完工457项,在建32项,其中29项均可在8月底前完工。鲁甸地震灾区累计完成民房重建48606户,修复加固44804户,重建93所学校、106个卫生机构,近7万名学生的入学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灾区基础设施全面超过震前水平。
对于地震受灾的农村“五保户”、重点优抚对象、孤儿等特困人员,除了民政兜底保障基本生活外,当地干部想方设法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困难。72岁的孤寡老人王立文一分钱没花就住进了一层半的新房,他说感觉像做梦一样。
地震及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龙泉中学成为救灾力量的集中聚集地。如今,崭新的龙泉中学已经修好并投入使用。舞蹈室、音乐室、足球场等设施一应俱全,校长赵常林骄傲地说,这在整个昭通都是最好的农村中学。
“三年下来,我们恢复重建基本完成。”龙头山镇党委书记李善云告诉记者,除了受灾群众早已搬进新居外,龙头山打造的特色产业已初具规模,全镇现在有6.8万亩花椒,实现林产业人均增收近4500元。
看未来:千年古镇大有希望
在龙头山镇八宝村,村党总支书记李有波带头成立了合作社,村民用土地和樱桃树入股,目前已经颇具规模。李有波还计划以后种植猕猴桃,周围养鸡鸭猪等,吸引周边人群来消费,也带动群众致富。
在龙泉社区、骡马口社区、沙坝等集中安置点,许多民房既能住人也有铺面,群众在家就可以开店经营。沙坝村回龙湾安置点村民周鹏就在家的一楼开起了零售店,副食、饮料等一应俱全,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卖两三百元,他还把邻居家的铺面也租了过来卖五金器件。
记者了解到,鲁甸县把花椒、核桃、马铃薯等高原特色农业作为主攻方向,通过成立合作社、引进龙头企业、加强科技培训等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目前已种植核桃85万亩、花椒22.5万亩、蔬菜18万亩、马铃薯20.7万亩,去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7.9亿元。
由于成色好,朱提银曾在全国经济与货币史上有过一席之地。“鲁甸朱提文化底蕴深厚,具有发展文化旅游的良好基础。”李善云说,鲁甸正在努力将龙头山打造成旅游小镇,挖掘朱提文化,打造中国首个银文化主题旅游目的地。同时结合建设地震遗址公园、抗震救灾纪念馆、防震减灾体验馆,发展乡村生态休闲旅游。(完)
编辑:周佳佳
关键词:云南鲁甸地震三周年 焕然新生


国际空间站宇航员庆祝万圣节 装扮成猫王、黑武士和疯
联大召开关于终止美国对古巴经济、商业和金融封锁必要
山东沂源:深秋柿子加工忙
文在寅呼吁珍惜半岛有利契机
京张高铁开始全面铺轨
纽约举行万圣节大游行
南苏丹举行活动庆祝和平协议签署 最大反对派领导人马
阿里巴巴世界电子贸易平台在非洲落地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