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深·观察深·观察
从“谈沙色变”到“点沙成金”--阿拉善“正名”记
新华社呼和浩特8月9日电 题:从“谈沙色变”到“点沙成金”——阿拉善“正名”记
新华社记者高洁
“风起额济纳,沙落北京城。”20多年前,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的沙尘暴不仅直接影响本地各族人民的生存和发展,也曾让京津冀甚至西北、华北的百姓“谈沙色变”。
如今,举家搬离的牧民回家了,曾经荒凉贫穷的沙漠成了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消费的黄金旅游地。
从“谈沙色变”到“点沙成金”,阿拉善几十年来走过了一条知沙、防沙、治沙、爱沙的绿色发展、绿色生活之路。
沙困阿拉善
“沙尘暴一过,我们就要去救羊。”回忆起上世纪90年代沙尘暴最严重的日子,54岁的牧民赵俊莲告诉记者,风起沙滚,咖啡色的沙尘遮天蔽日,能够将树木连根拔起。羊儿身上沾满了沙子,站都站不起来,必须靠人抱着抖掉羊身上的沙子,或者把羊毛减掉。
阿拉善盟是内蒙古自治区沙漠最多、土地沙化最严重的地区,适宜人类生产生活面积仅占总面积的6%,年均降雨量由东向西200毫米—40毫米。短短几十年,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没有了绿色屏障,沙丘变本加厉涌向草场。
赵俊莲居住的左旗巴彦诺日公苏木浩坦淖尔嘎查地处腾格里沙漠东缘,正是沙漠治理的前沿阵地。
“大家都清楚草场已经承载不了这么多牛羊了嘛,可是人要吃饭,娃娃要读书,没有办法嘛。”赵俊莲说。
打破恶性循环,就必然改变目前的生产方式。而改变带来的阵痛对比已经习以为常的风沙之苦,牧民难以迈出这一步。
然而沙子的脚步之快已经触目惊心,巴丹吉林、腾格里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连为一体的可能几乎不可控制,甚至有沙子爬到了贺兰山上。
禁牧的政策下达后,当地林业部门的基层干部一趟趟地来做牧民们的思想工作:要守住赖以为生的草原,就要先放草原一条生路。
农牧民忍痛把牛羊卖掉,转行为护林员,开始配合林业部门飞播造林等恢复生态的工程,一起保护因为过度放牧而被破坏的草场。
知沙治沙,阿拉善要为自己“正名”
有人把阿拉善治沙比喻成“精卫填海”。地广人稀的阿拉善,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沙漠、戈壁、荒漠化草原各占三分之一,而常住人口仅24万人。
“水资源是有限的,必须利用当地的灌乔木品种,以封为主、封飞造相结合(封沙育林、飞播造林、人工造林)。”阿拉善盟林业治沙研究所所长田永侦说。
“治沙先防沙,防沙要先知沙,沙漠通通变成绿洲是不科学也是不可能的。阿拉善的治沙理念是将因人为破坏的植被恢复,自然选择的一定是合理的,不能破坏原始地貌和天然植被。”田永侦说。
浩坦淖尔嘎查于1992年被确定为阿拉善飞播区,如今记者站在其中一处高地,看到花棒、沙拐枣等沙生植物共同构成了这片沙地的骨骼,飞来飞去的鸟儿在地上做窝,曾经的不毛之地如今生机勃勃。
“绿带锁黄龙”。连续30多年,腾格里沙漠东南缘、乌兰布和沙漠西南缘实施了飞播造林,绿色覆盖度在30%以上的区域达到300万亩以上,形成了长350公里、宽3公里—10公里的锁沙、阻沙带,有效遏制了腾格里沙漠东移和乌兰布和沙漠的危害。
“我们打破了年降水量200毫米以下沙区不能飞播的国际定论,阿拉善的飞播工程被联合国治沙代表称为‘中国治沙典范’。”阿拉善盟林业局副局长乔永祥说。
“每年种子采收的月份,儿子都要从呼和浩特回来帮我们采种,卖给林业部门。生态补偿、护林员的收入、加上采种子的几万元收益,让我们顺利供儿子、儿媳妇读完大学。”赵俊莲从抽屉里取出儿媳妇博士毕业的纪念照,乐呵呵地给记者讲述。
“生活环境也好了,儿子想让我们去呼和浩特生活,我还舍不得咧。”老伴毛继华说。
绿色发展带来生活红利
曾经,有多少阿拉善人望着贺兰山另一头的宁夏银川,感叹一山之隔就挡住了绿色,感叹自然界对阿拉善盟的不公。
宗别立镇的牧民何美英就是其中一员,他们一家曾以放牧为生,过度放牧导致了当地天然的梭梭林消失。
2011年,阿左旗林业局经过实验和考证,培植当地曾经就有的梭梭林,与当地农牧民合作共建梭梭林基地用以防沙治沙。再过三年,40万亩的梭梭林带就将全部建成。
正值中午,阳光从四面八方照射而来,已经有一米多高的梭梭林微微摇动,每一棵梭梭林的根部都能固定住一片沙,而更深的根底下正是嫁接具有多种药效的肉苁蓉的天然环境。
何美英在宗别立镇林业工作站站长徐利峰的指导下,开动机器在一棵棵梭梭旁边挖出一个个长方形的坑用以播撒肉苁蓉的种子。
“梭梭第一年种下需要浇三次水,只要第一年挺过来了,以后就可以依靠自然降雨存活。三年之后就可嫁接肉苁蓉。”徐利峰说,尝到甜头的牧民如今防沙治沙的积极性更高了,曾经搬走的人家也搬回来了。
“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这两者必须相辅相成,有了产业支撑,老百姓的积极性不用刻意引导。”田永侦说。
据乔永祥介绍,“十三五”期间,阿盟每年完成林业封飞造林生产任务100万亩以上,增加森林覆盖率1个百分点。未来,梭梭肉苁蓉、白刺锁阳、黑果枸杞“三个百万亩”林沙产业基地建成后,林沙产业产值将达到50亿元以上。
阿拉善蒙古语意为“色彩斑斓的地方”。如今的阿拉善确实如此:贺兰山云杉郁郁葱葱、额济纳胡杨神采奕奕、梭梭林生机盎然、飞播林草绿锁黄沙、绿洲城镇翠色环抱,风沙小了、绿色多了、生存质量提高了,林业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在这场近半个世纪“人退沙退”的斗争中,越来越多的人终于悟到了与沙和谐相处之道,明白了现代文明生活依然要遵循自然界的辩证法。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阿拉善 沙漠 梭梭 治沙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