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52岁医生捐眼角膜最后一次“救人” 角膜成功移植给两位患者
原标题:52岁医生捐眼角膜最后一次“救人”
8月6日,陈德权生前居住的沭阳县城区城市枫林小区,楼下空地上摆满了花圈。这位一辈子以救死扶伤为己任的好医生,弥留之际的唯一心愿,就是“让我最后一次救人吧。”在他去世之后,眼角膜被成功移植到两个患者眼睛里。
1 捐献眼角膜成了52岁医生最后一个心愿
52岁的陈德权是沭阳县协和医院原副院长、徐州医学院兼职副教授,从事骨科专业30多年,先后开展了全髋关节置换及翻修、全膝关节置换、颈椎病、腰间盘突出等多项骨科大手术数千例。在徐、宿、淮等地区享有很高的声誉。
去年7月份,陈德权被确诊为胰腺癌晚期。患病期间,陈德权一直与病魔作斗争,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工作。今年7月份,作为医生的陈德权获悉自己病情继续恶化、癌细胞已经扩散后,认为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产生了捐献眼角膜的想法。
“大家都舍不得让他再受这个罪,因为他已经承受了病痛的折磨。”陈德权妻子江雪春回忆说。陈德权便把老母亲叫到病房,做她的思想工作,他对老母亲说:“妈妈,从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那一天开始,你的儿子心中就有一种想法,在医学上,我要有所贡献,这点是儿子长期以来的愿望。把眼角膜捐献出去,我想实现这个夙愿,妈妈,你就同意吧,不要让儿子带有遗憾离开这个世界。”
在陈德权的极力劝说下,最终家人和亲友同意了他的想法。原本陈德权想将自己的全部器官都捐献,可由于受癌细胞侵蚀,身体器官已不太适宜捐献,最终他决定捐献出自己身体唯一完好的眼角膜。
7月27日,陈德权在病榻前与县红十字会签署了《捐献遗体眼球志愿书》。当时在场的医生记得一个细节:签捐献志愿书的时候,陈德权之前一直是躺着的,当时非要家人扶他坐起来签志愿书。他解释说,这样更庄重一些。
8月4日深夜,陈德权眼看就要不行了,他昏迷苏醒后几乎是央求家人和医生,赶快手术取眼角膜。简短的告别仪式结束后,好几个同事低声抽泣,久久不愿离开现场。
2 病重住院期间依然为病人完成手术
“我和德权共事近20年,他为人正直、热情、热心,始终将医德放在第一位,每一位经他诊治的病人,他都要反复权衡、论证,给予最佳的治疗方案。”曾经和陈德权同在一个办公室工作的沭阳县协和医院监事会主席、主任医师刘继文感慨,陈德权一直以为病人服务为第一己任,即使患病期间,依然坚守在工作第一线。
在陈德权病重住院期间,有一位病人慕名找到陈德权,请求为其做髋关节置换手术,结果陈德权不顾自身病痛,毅然答应并主刀为其完成了手术。
“听说陈医生病故,我特地从外面赶回来,送陈医生一程,陈医生救过我,当时把我外伤治疗得很好,我非常珍惜这份情谊,我会永远记住陈医生。”在悼念现场,曾经被陈德权救治过的市民王卫东赶来了。
几年前,王卫东在外地发生车祸被送往当地医院救治,医生建议切开骨盆治疗。后来,他找到了陈德权医生,陈德权冒着大雪开车将自己从外地医院带回来,并进行保守治疗。“如果切开骨盆治疗,恢复得再好,我也得拄着双拐行走。”王卫东摸着自己的大腿说,自己可以自由行动,生活质量很好,这都得益于陈德权精湛的医疗技术。
“得知自己的癌细胞已经扩散时,他主动提出捐献眼角膜,他说,自己一生热爱医疗事业,要尽一切所能解除病人的痛苦,捐献眼角膜给需要的病人,是他最后所能做的事了,失去这样一位好同事,好兄长,我内心无比悲痛。”刘继文说,陈德权临终前又委托自己,将他的医疗书籍全部捐献给医院的图书馆,以便能为后学者助一臂之力。
扬子晚报记者了解到,8月5日下午,陈德权捐献的眼角膜已经成功移植给两个人,一位50岁的男士,还有一位40岁的男士。“这个消息让我们感到很欣慰,他捐献眼角膜这件事没有半点遗憾,为人间作出大爱。”陈德权的妻子江雪春说。(记者 高峰)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医生 眼角膜 移植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