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会议 会议
辽宁省政协把脉历史文化名村镇和特色小镇建设
人民政协报讯“历史文化名村镇要保持原生性和鲜活性,不能竭泽而渔、搞短视经济。”“在传统乡村转化为特色小镇时,如何留得住‘文化乡愁’并成为人文景观,不只是一个文化转型的问题,更是能否彰显文化自信问题。”8月9日,在辽宁省政协“加强历史文化名村镇和特色小镇建设”月度协商座谈会上,与会的省政协委员和民主党派成员认为,文脉和人文情怀应成为“精神图腾”,要以此做文化支撑。
张凤羽委员认为,历史文化名村镇和特色小镇建设要深入发掘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文化内涵。“没有文化内涵的产业或产品是无法长久经营的,必须从重视文化建设的层面推进产业发展,提高产业及产品的生命力,提升服务的文化品位与品质。”
“应以文化资源为内涵,以产业资源为引导,以旅游业态为载体,充分发挥历史文化名村镇和特色小镇独有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传统产业文化等资源优势,最大限度地释放其生命活力。”姜晓秋委员建议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理念融入特色小镇建设。“特色小镇建设不能仅仅局限在农村,还要将辽宁工业文化发达的优势挖掘出来,把工业旅游、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结合起来,构建具有辽宁特色的产业体系。”
康杰委员建议,要科学编制特色小镇建设规划,引导各类政策、资金、要素集聚,实现特色小镇文化功能“聚而合”、文化形态“精而美”、文化产业“特而强”、文化机制“活而新”。
传统村落能唤起人们久违的乡村记忆,也引发人们对传统村落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如何保护与发展的思考。正如刘文彦委员所说:“要在保护原生态的基础上,推动传统村落有序发展。从顶层将传统村落建设与国家发展战略、产业政策进行对接,综合配套研究,利用村落的天然优势,做好做足传统村落这篇文章。”
辽宁省政协主席夏德仁强调,注意挖掘和发现历史文化名村镇和特色小镇的内在价值,将农村乡镇的经济价值凸现出来。保护修复历史遗迹,提升文化价值;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挖掘生态价值;立足本地特色产品,因地制宜,做精做强主导特色产业,创造产业价值。要坚持规划先行,省、市各级相关部门要做好各自规划并形成统一规划体系,建设一批人与自然高度和谐、产业特色鲜明、体制机制灵活、宜居宜业宜游的历史文化名村镇和特色小镇。(胡刚 陶媛慧)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特色 小镇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