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让传统村落不变味不丢魂
据8月23日《贵州日报》报道,为更好地兼顾保护和发展,确保传统村落“不变味不丢魂”,贵州省制定出台了《贵州省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条例》,将于今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
传统村落富含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等多重价值,是充溢着沧桑美和厚重记忆的精神家园。通过各种形式的保护和开发,留住传统村落,留住文化和记忆的根脉,可以给现代人带来心灵的安静、内在的幸福。
在轰轰烈烈的传统村落开发规划和保护中,一大批濒临消失的古村落得以挽救,但也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比如,商业化气息过于浓郁,将传统村落当成“旅游提款机”,忽视了其固有的文化生态;过分注重村落外表的整齐划一、富丽堂皇,忽视了“人”的因素,少了一些活力和生机。
及时出台条例,对传统村落保护行为分门别类、设定框架、规范约束,有助于纠偏,遏制野蛮开发。
针对村落保护中的空心化态势,上述条例规定,“保护传统村落应当保持村落空间、历史和价值的完整性,维护文化遗产存在、形态、内涵和村民生产生活的真实性”,这提醒人们,要保护有形的村落,更要保护无形的文化,注重从“人”的角度切入保护,想方设法留住传统村落的“原住民”,让他们参与村落保护过程,认识到村落中蕴含的丰厚价值,激活传统文化自信和积极传承的热情,留住村庄的风俗人情和道德观念,留住村落的灵魂和生机。
而针对村落保护中的过度商业化倾向,条例强调“注重传统文化和生态环境的延续性,防止传统村落空心化、过度商业化”“在传统村落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应当尊重村民意愿,并对村民所有的建(构)筑物处理作出约定”……这提醒一些地方,村落保护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赚取真金白银,商业化开发也是为了给保护工作提供物质保障。如果因为赚钱而忽略了文化敬畏感,流于庸俗,丢失了传统村落的文化风貌,让“文化遗产”变成“文化遗憾”,便成了舍本逐末。所以,要学会问计于民、问智于民、问需于民,遏制和杜绝不良倾向。
但愿相关规范和引导,可以激活人们的文化敬畏感、规律敬畏感、生态敬畏感,守住传统村落的味和魂。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村落 传统 保护


红红火火中国年
我国经济总量首次突破90万亿元大关
火车站里的交响音乐会
我国成功发射“吉林一号”光谱01/02星
多彩迎新春
埃及展出从英国追回失窃浮雕文物
世行行长金墉将提前卸任
脱欧与时间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