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砥砺奋进的五年>绿色发展>要闻 要闻
风沙地里“长出”绿色家园——西藏山南隆子县53年造林治沙记

隆子县扎果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工作人员在采摘辣椒(7月8日摄)。
这是一场长年累月的家园保卫战。战场坐落于喜马拉雅北麓的隆子河谷,参战者是当地各族干部群众。他们以战天斗地的精神,硬生生地创造出一个生态奇迹。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绿色战役。历经50多年艰苦奋斗,一代代隆子人“绿色接力”,成功把风沙肆虐的不毛之地,变成了满目苍翠的“绿色河谷”。
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摄

隆子县新巴乡忙措村村民在“望果节”(转田节)期间转农田,祈福丰收(7月7日摄)。
这是一场长年累月的家园保卫战。战场坐落于喜马拉雅北麓的隆子河谷,参战者是当地各族干部群众。他们以战天斗地的精神,硬生生地创造出一个生态奇迹。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绿色战役。历经50多年艰苦奋斗,一代代隆子人“绿色接力”,成功把风沙肆虐的不毛之地,变成了满目苍翠的“绿色河谷”。
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摄

西藏山南市隆子县新巴乡忙措村新貌(7月7日摄)。
这是一场长年累月的家园保卫战。战场坐落于喜马拉雅北麓的隆子河谷,参战者是当地各族干部群众。他们以战天斗地的精神,硬生生地创造出一个生态奇迹。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绿色战役。历经50多年艰苦奋斗,一代代隆子人“绿色接力”,成功把风沙肆虐的不毛之地,变成了满目苍翠的“绿色河谷”。
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摄

隆子河谷两岸的沙棘林(7月7日摄)。
这是一场长年累月的家园保卫战。战场坐落于喜马拉雅北麓的隆子河谷,参战者是当地各族干部群众。他们以战天斗地的精神,硬生生地创造出一个生态奇迹。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绿色战役。历经50多年艰苦奋斗,一代代隆子人“绿色接力”,成功把风沙肆虐的不毛之地,变成了满目苍翠的“绿色河谷”。
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摄

西藏山南市隆子县新巴乡忙措村新貌(7月7日摄)。
这是一场长年累月的家园保卫战。战场坐落于喜马拉雅北麓的隆子河谷,参战者是当地各族干部群众。他们以战天斗地的精神,硬生生地创造出一个生态奇迹。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绿色战役。历经50多年艰苦奋斗,一代代隆子人“绿色接力”,成功把风沙肆虐的不毛之地,变成了满目苍翠的“绿色河谷”。
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摄

隆子县群众向从内地请来的蔬菜种植专家学习技术(7月8日摄)。
这是一场长年累月的家园保卫战。战场坐落于喜马拉雅北麓的隆子河谷,参战者是当地各族干部群众。他们以战天斗地的精神,硬生生地创造出一个生态奇迹。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绿色战役。历经50多年艰苦奋斗,一代代隆子人“绿色接力”,成功把风沙肆虐的不毛之地,变成了满目苍翠的“绿色河谷”。
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摄

隆子县新巴乡忙措村参与种植沙棘林的村民代表在沙棘林里留影(7月11日摄,拼版照片)。
这是一场长年累月的家园保卫战。战场坐落于喜马拉雅北麓的隆子河谷,参战者是当地各族干部群众。他们以战天斗地的精神,硬生生地创造出一个生态奇迹。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绿色战役。历经50多年艰苦奋斗,一代代隆子人“绿色接力”,成功把风沙肆虐的不毛之地,变成了满目苍翠的“绿色河谷”。
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摄
编辑:周佳佳
关键词:西藏山南隆子县 53年 造林治沙记


英国鸣礼炮庆贺小王子诞生
史上首位虚拟球童诞生 患病小球迷实现梦想
土耳其5.1级地震已致39人受伤
3名中国游客在埃及北部车祸中遇难
雅典市出任“2018年世界图书之都”
马克龙展开访美行程
我国首次深海考古调查发现第一个文物标本
多伦多市政广场降半旗悼念汽车撞人事件遇难者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