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读·榜样读·榜样
让绿色成为美丽中国最动人的底色——塞罕坝报道在社会各界引起热烈反响
新华社北京8月27日电 题:让绿色成为美丽中国最动人的底色——塞罕坝报道在社会各界引起热烈反响
新华社记者
树,是茫茫荒原最明亮的希望;绿,是美丽中国最动人的底色。连日来,塞罕坝人植树造绿的故事经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报道后,在社会各界引起热烈反响。塞罕坝人所创造的人间奇迹更是激励着大江南北的人们共同坚守绿色发展理念、续写美丽中国的绿色传奇。
“塞罕坝几代人践行使命,精神令人振奋,绿色传奇让人折服。”刚刚从塞罕坝参观学习归来的甘肃省民勤县林业局局长杨青文说,民勤将在全县林业系统开展“学塞罕坝精神、做绿色卫士”活动,不断改善县域生态环境。
夹在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之间的民勤曾经水枯沙起,绿洲萎缩。近年来,民勤科学制定防沙治沙规划,咬住“黄龙”不松手,初步遏制了生态恶化趋势。
在生态脆弱地区植树造绿,难度更大却也更加紧迫,但正如塞罕坝人用行动所证明的——再难,树,都能一棵棵种出来;再难,绿色奇迹,都能一步步干出来。
宁夏地处西北内陆,三面环沙,缺林少绿,推进国土绿化是当地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当前学习塞罕坝精神,就是要深入实施生态立区战略,借鉴塞罕坝林场造林育林的成功经验,调动全社会参与生态建设,让宁夏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美、空气更清新。”宁夏回族自治区林业厅厅长马金元说。
地处内蒙古西端的阿拉善盟是我国沙尘暴源头之一。长年在这里工作的阿拉善左旗林业工作站站长刘宏义看了多遍塞罕坝的报道,感触颇深。
“正是林业人的坚守、创新,才让一个个生态脆弱的地方,像塞罕坝一样,从沙海变为绿洲。”他说,上世纪80年代,阿拉善森林覆盖率为2.95%,2011年底为4.4%,2016年增加到7.65%,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意味着增加森林面积450万亩。
2016年,福建、江西、贵州被确立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1年多来,三省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推进,爱绿、护绿、守绿是共同的主题。
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三百山是珠江水系东江的源头,也是香港同胞饮用水的发源地。为了保护好这一江清水,义务护林员龚隆寿坚持巡山30余年,走坏了100多双鞋。
“每当我想到在几千里外的塞罕坝,有一群人为了把树种活而吃尽了苦头就很感动。他们这种不畏困难,和天叫板的精神也激励着我更加努力地去保护好青山绿水,做好这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龚隆寿说。
护绿并非终点,人们更向往的是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塞罕坝人用行动证明,绿水青山能回馈给我们巨大的财富。”福建永安市洪田村党支部书记邓文山说,绿色发展要久久为功,正确处理百姓福和生态美的关系。
洪田村变过去砍树一次性卖钱为培育大径材林,把森林存进了“银行”。村里还引入林权抵押贷款等金融助农方式,提高公益林补偿标准,保障林农的种树养林热情,做到“不砍树、也致富”,靠山不“吃”山。
10年前,贵州省赤水市大荣村是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贫困村。近几年,当地通过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培绿使得森林覆盖率达到94%。村民通过卖竹子、发展高山冷水鱼养殖等产业增收致富。
“塞罕坝的生态文明是我们共同追求的,一个地方要发展,离不开良好生态的支撑。我们村的冷水鱼之所以能得到市场的认可,就是因为村里的生态好。”大荣村村支书唐永富说。
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建设与反贫困研究院研究员毛刚强表示,“我们要埋头苦干建设更多的塞罕坝林场,让老百姓享有天蓝地绿的生活环境。”(执笔记者赖星,参与采写记者王衡、赵倩、于嘉、董建国、李平)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塞罕坝 绿色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