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

越是两岸关系僵局越要加强两岸青年交流

——访台湾青年联合会理事长何溢诚

2017年09月04日 10:58 | 作者:高杨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去年“5·20”以来,由于蔡英文当局拒不接受以“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为意涵的“九二共识”,同时采取以“切香肠”的方式搞渐进式“台独”,并利用岛内青年对大陆的不了解,以议题为导向挑起岛内青年“反中”“反陆”情绪。对此,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大陆事务部副主任何溢诚接受本报采访时认为,越是两岸处于僵局和岛内部分不明真相青年受到蛊惑产生“反中”“反陆”情绪时,越要加强两岸青年交流,尤其是“体验式”交流,让更多的台湾青年从“事实胜于雄辩”中看清蔡英文当局图谋,让大陆快速发展的事实转变对大陆的固有认知。

“我们两岸中国人都喜欢用‘青年是国家与民族的希望’来鼓励青年人。”何溢诚说,虽然两岸目前尚未统一,但两岸同属一个国家无论大陆还是台湾的“法律”都有明确载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质也包括了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有包括台湾在内的所有中华儿女的共同奋斗。梁启超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两岸青年人就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都处在人生初始阶段、上升阶段、黄金阶段,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两岸青年不仅仅是未来两岸和平的希望,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

何溢诚也坦承,由于两岸长期处于分离、对立和少来往状态,台湾不少年轻人深受李登辉、陈水扁等“台独”教科书的煽动、误导、毒害,台湾一些青年人对大陆和台湾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家园,以及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一家人的国族认同上,产生了一些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有的以为“台湾是台湾,大陆是大陆”,“自己是台湾人,而非中国人”。

除了“台独”教科书影响外,何溢诚也认为,“很多没有来过大陆的台湾年轻人对大陆的印象来自于媒体所型塑的画面。”他表示,即使在一些来过一次大陆的台湾青年眼中,也会因接触到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人而形成刻板印象。“如果多来几次之后,他就会发现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土人情,慢慢地才会有相对视角、产生同理心,才会设身处地去将心比心。”

何溢诚说,两岸青年的工作,实际上应该着眼于加强交流和沟通。现在台湾的青年人其实到过大陆的还是一小部分,应该说绝大部分是没有到过大陆,因此他们对大陆的情况了解不多、了解不深,更难谈得上理解和认同。所以,要做好台湾青少年的工作,首先还是要加大交流力度,要让那些没有到过大陆的学生、年轻人,尤其是中南部的,让他们有机会多来大陆进行参访、来走走看看,了解真实的大陆。我觉得这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基础。所以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创造更多的条件、投入更多的物力和精力来加强两岸交流。

但在交流方式上,何溢诚认为应该以“体验式”交流为主。他说,“体验式”交流一定要深入,不只要让台湾青年人看到上海的金融中心、北京的天安门广场等地方,还要去看比较偏远的地区,知道有很多一部分人是很辛苦的,才能够去了解大陆的完整风貌,才能找出自己在两岸的定位跟未来发展的方位。

作为台湾青年联合会理事长,何溢诚从多次组织的两岸青年交流中总结出教训,他说,像一般的参访或走马观花式的游览过后,大家都是鸡犬相闻、很少往来,没有共同的交集可以产生,无法在情感上面进行对接,也没有人去做持续的联系跟维系,这是非常遗憾的。

何溢诚有着丰富的两岸求学经验,台湾求学过后,又攻读了复旦大学新闻学博士,并于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我自己接触起来,我的同学们都非常优秀”,何溢诚表示,大陆青年是有“狼性”的,非常有激情、敢于拼搏,而台湾青年相对是比较“羊性”的。谈及时下火热的“双创”话题,何溢诚说现在的创业环境已经不同于之前台湾“一只皮箱闯天下”时代,如何让两岸青年优势互补、协同创业、携手合作是未来两岸交流值得探讨的话题。他表示,台湾的医疗跟生物科技有着先进的技术,大陆有着广阔的市场,“技术+市场”,未来两岸青年合作会成为一种趋势,不仅在个性上面可以互补,还可以在专业上、文化上互补,携手合作肯定会迸发出“1+1>2”的火花。

此外,何溢诚认为,两岸青年人进行多层次、多领域、多渠道的交流,共同回忆两岸的演变和发展历史,改变错误记忆,确立正确记忆,认识到两岸自古以来就是同属于一个中国的事实,就容易产生两岸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家园的认知;在交流中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帮助对方克服和解决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实际困难与问题,过上生活快乐、学习顺畅、工作顺利的顺心日子,让其感到到了对岸就像回到了自己温馨的家里一样自由、方便、舒心,就容易淡化隔膜感、对立感、疑虑感,强化亲情、友情、爱情,进而产生两岸人都是一家人的理念。(高杨)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两岸 青年 交流 大陆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