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藏污纳垢的移动终端需要一场“大清洁”
秦丽一边浏览手机网页一边帮即将上小学的儿子挑书包,旁边的儿子忽然大喊一声,“大奶头!”原来,在秦丽刚刚打开的一个学生书包页面下方是一条带“色”的广告:一个“露点”的胸部加上没底线的广告语……最近的秦丽很苦恼,不想再像幼儿园时期对孩子全部封杀网络了,怕他将来跟新同学没有共同语言,但是没想到儿童频道的页面也会弹出乌七八糟的内容。(9月4日《中国青年报》)
相信有此担忧和焦虑的家长,远远不止新闻中的当事人这一个,实际上,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等移动终端的日益普及,孩子接触这些移动终端的年龄也变得越来越小。而年龄越小,是非判断能力也就越低,那么受到这些移动终端上的不良信息负面影响的概率也就越大,而这正是广大父母家长所担心的焦点所在。
有人可能会说,平时管教得严格一点,不让他们接触这些移动终端就可以了。问题在于,一方面,孩子对这些电子设备有着天然且强烈的兴趣,几乎一逮到机会就会去摸索、使用,在家庭小小的空间里,要想让这些电子设备和孩子完全绝缘,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另一方面,现在年轻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理念上也出现了变化,很多家长也想让孩子早点接触电脑、网络等等,以避免自己的孩子和同龄人没有共同话题,同时也可以提前熟悉这些现代人必备的技能。
由此可见,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让不让孩子接触这些移动终端,而是这些移动终端能够为孩子提供什么样的内容,尤其是如何屏蔽上面所隐藏的各种涉黄涉暴等不良信息。客观而言,这类信息的普遍存在,对成人世界同样是弊远远大于利的,很多信息都是在打道德与法律的擦边球,还有一些信息则直接涉嫌违法违规。当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成为了藏污纳垢之地,我们最需要做的是遏制和避免此类信息出现在移动终端上,而不是拒绝孩子接触移动终端。
如何做到这一点?其一,需要从政府层面来一场网络空间的“大清洁”,尤其要探索通过法律与制度的手段,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在这些不良信息和网络空间之间筑起一道防火墙、隔离障。毕竟这类信息的存在,是对正常和健康网络生态的一种破坏与亵渎,说得严重点就是网络世界的一种毒瘤,并没有存在的必要。
其二,则是需要学校、家长对未成年人进行有意识的媒介素养教育。现在国内的中小学校普遍开始了电脑课,教授孩子电脑知识和信息技术等等,但实际上孩子最需要的不是电脑知识和技术,而是健康、正确、积极的媒介素养,也就是以各种态度和理念来对待网络,帮助孩子在面对鱼龙混在、泥沙俱下的网络信息时具有自我保护和鉴别的能力。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移动 终端 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