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深·观察深·观察
“老树”发芽焕新机——浙江绍兴“三大缸”变形记
新华社杭州9月8日电 题:“老树”发芽焕新机——浙江绍兴“三大缸”变形记
新华社记者魏董华
因水而生的浙江绍兴因染缸、酒缸、酱缸名扬中外,以这“三大缸”为代表的传统产业占绍兴经济比重超六成。如今,这些传统产业面临结构调整、新旧动能转换等“考题”,记者实地探访这座“建在布匹上的城市”,看传统“三大缸”如何转变。
“染缸”里的“新生代”
绍兴盛鑫印染有限公司总经理傅见林从事30多年印染,他最担心的就是因环保问题被投诉。“原来只顾产量不顾环境,现在第一要务是要把环境问题搞好。”傅见林说。
从原来自家烧锅炉到集中供热,污水从直排到加转预处理设备、回收再利用,2016年公司花了2500多万元投资“煤改气”、污水处理和废气装置。
“大染缸”是绍兴的“母亲产业”,但也给河流带来严重污染。“染缸”的烦恼让绍兴市痛下决心,刮骨疗伤。集聚提升、重新洗牌,倒下一根根烟囱、拆掉一根根废弃管道,产能落后、环保跟不上的企业难逃关停命运。
位于绍兴市区的绍钦织造印染有限公司当年号称印花行业的“黄埔军校”,如今成了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设计相结合的文化创业产业园。记者走进工厂看到,原先的锅炉房、大烟囱这些传统烙印还依稀可见,只是现在都变成了服装设计师的沙龙中心。
艺术园区负责人汪春平介绍,印染车间现在成了时装秀场,车库变身面包店,以前的污水处理池即将建成电影公园,“不久这里还将成为全国唯一的纺织印花大数据中心。”
“酒缸”的抉择
会稽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师鲁长华祖孙三代都是酿酒师,如今这位酿造了近40年黄酒的老师傅有了一份“新工作”——在绍兴东浦黄酒小镇展示传统酿造技艺的文化表演。
“以前做酒靠的是手工劳动,劳动强度大,效益低,食品安全难以把控。”鲁长华说,传统技艺更多的是文化传承,工厂化生产才是未来趋势。
鲁长华口中的先进生产方式是会稽山目前拥有的国内最先进的黄酒智能化酿酒生产线。在中央控制室通过计算机下达指令,全部流程工序都由电脑控制,好处还在于不受场地和人工的影响。
绍兴黄酒思“变”,关键在于打开年轻消费者市场。这两年,黄酒奶茶、黄酒棒冰、黄酒牛轧糖被一位30岁的绍兴小伙吴徽研发出来,成为“网红”产品,在上海、杭州颇受欢迎。
日益受到关注的“机器换人”也出现在绍兴黄酒行业。浙江古越龙山这个老牌酒厂正在和浙江大学机器人研究中心合作,通过“机器换人”升级改造。此外,绍兴的“酒缸”还将产业链延伸到化妆品,原本没用的酒糟,提取出化妆品的原料,成为一些酒厂研发的方向。
化工产业向环保要收益
今年1月开始,浙江龙盛集团副总经理何旭斌感到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里的空气质量变化很大,“以前有客户来,都会说一句‘气味很大’,现在几乎没人吐槽。”
化工产业是印染的前道,也是绍兴上虞的传统支柱产业。“2016年开发区在工业总产值同比增加7%的前提下,空气优良率同比提高了6.8%,废气信访投诉下降了20%。”“两增一减”背后是化工产业整治提升的成果。
龙盛集团自主研发的清洁生产技术将原来每吨染料产生90-120吨酸性废水,改造成了接近“零排放”,三废减排量达到95%以上,被列入国家工信部清洁生产示范项目。
“针对废水治理,这两年陆续投入超过10亿元进行装置改造,光运行费用每年就在1.5亿元以上。”何旭斌说,环保治理不是企业的包袱而是核心优势。一方面,末端治理,源头减排,减少后续污水处理成本;另一方面,现在资源化回收利用产生效益,废料可以变成原料,向环保要收益正在成为现实。
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绍兴传统产业税收同比增长23.3%,增速高于全市规上工业12.4个百分点;产值、利润均实现两位数增长。数据背后是传统动能加速修复,“老树”正在焕发生机。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绍兴 浙江 传统 三大缸 黄酒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