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带瘫痪父亲上大学 何止感叹于仁孝担当
报载,从广西省钟山县清塘镇出发,经过12个小时的长途跋涉,9月1日上午,华中师范大学新生陈春林带着轮椅上的父亲一同出现在学校迎新处。过去5年,她因带父求学的感人事迹被媒体称为“最美孝女”,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道德模范和“2014感动中国人物”候选人。(见9月7日的《中国青年报》)
带瘫痪父亲上大学,展示了大学生知感恩、重孝道的良好精神风貌,书写了人间孝行佳话,彰显了仁孝担当,值得点赞。
带瘫痪父亲上大学,证明陈春林爱父亲爱得十分的深沉、忠厚、朴实,父亲的生活就是自己的生活,父亲的幸福就是自己的幸福。正如她所说:“爸爸在,家就在。”陈春林此举谱写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广大青年人上了一堂生动的家庭责任与孝道意识课。试想,人生的许多东西可以错过,但对待长辈的感恩与孝敬,万万不能错过。正如一本畅销书名那样——《孝心不能等待》,也“等不起”。陈春林尽管太年轻,却深知此理,带瘫痪父亲上大学,让我们感动得泪流满面。因为在在世风日下的当今,不少子女养老观念淡化、道德水平低劣,把孝字给念歪了,对父母只讲索取不讲奉献,甚至泯灭良知把老人视为累赘,让老人流落街头。相比之下,陈春林没有把父亲留下家乡的福利院,而是带瘫痪父亲上大学,显得格外另类,可亲可敬。
带瘫痪父亲上大学,虽彰显仁孝当担,令人感动,但感动之后却让人反思。因为像这样带长辈上大学的事例并非个案,太多了。比如。重庆传媒职业学院的唐洪带双目失明的妈妈上大学;湘潭大学的罗桂红带患有心脏病的母亲上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的董云背着瘫痪14年的母亲上大学。等等这些大学生带长辈上大学,都是因为家庭经济条件差、长辈有病、生活困难、无人照顾,可以说她们是一个特殊人群。而这类人群仅靠家庭成员照顾、养老是不够的。特别是在这个独生子女主导的家庭社会里,越来越需要地方政府和全社会介入,担当,建立相对应的政府救济与保障制度,为这些特殊家庭的家庭成员“减负”,让其中的大学生们专心投入学习,学到更多知识与本领,造福国家和社会。毕竟,带长辈上大学,会给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带来压力,或多或少会影响其在大学的学习效果。因而,为保障大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健康成长”,及早成才,地方政府的相关救济与保障不能缺位。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上大学 父亲 瘫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