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深·观察深·观察
农业供给侧改革要“对症下药”
金秋九月,又到了收获季。每到这个时候,农产品丰收的新闻常令人喜忧参半。喜的是各地粮食、水果、蔬菜迎来大丰收,忧的是不少地方农产品销售难或价低伤农。好在这种状况正在不断改善。据新华社报道,辽宁省农业大县绥中在遭遇水果滞销阵痛后,近年来大力发展精品农业,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幅提升当地水果品质。如今,水果销售不再难了,当地的水果甚至坐着飞机卖到了迪拜。“以前两毛钱一斤没人要,现在当地白梨的品牌价值超过45亿元。”
地还是原来的地,品种还是原来的品种,农民还是原来的农民,最后的收益却身价倍增。类似的情况还有不少。很多地区在经过增产-滞销-改革-增收的曲折后,都找到了成功的经验。只要找准方向,改革创新,“母鸡”也能变“凤凰”,农业也能“高大上”。
农产品滞销,种植者和管理者首先要看清一个事实: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正在发生变化,从过去的能“吃饱”到现在的要“吃好”,吃出品质、营养、健康正成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的行为选择。在需求端发生改变的背景下,供给侧受到严峻挑战,那种片面追求高产量,缺少统一规划、科学管理的传统农业种植经营模式难以为继。统计数字显示,近年来,我国进口水果数量持续增加,出口水果却面临量增价减甚至量价齐跌的尴尬境况。在如此“内忧外患”的双重挤压下,每到农产品收获季节,各类水果、蔬菜滞销新闻时常见诸媒体,地方政府和爱心人士通过网络促销、爱心团购等形式助力农民销售,善举可嘉,却如扬汤止沸,难以根治销售难的“病灶”。
弄清了需求端的变化,就更应该重视供给侧的改革了。一些地区针对市场变化,着力调整种植结构。对此,也应一分为二地看,对于玉米等大宗农产品,面对供大于求、种植效益降低的现实,调整种植结构势所当为;然而,也有一些地方抛弃原有的优势农产品,盲目改种市场行情虽好但并不适宜本地种植的作物,“以己之短攻人之长”,最终结果并不理想。不少地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功的原因就在于痛定思痛,大力发展精品农业,科学管理,减少化肥农药用量,改良水果品质。最终,老品牌又赢得了新市场。由此可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能为了改而改,更需要先诊病、后治病,对症下药。
农业供给侧改革,不应简单理解为调整种植结构、改善农产品品质。下好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先手棋”,更应转变传统农业发展思路,通过一、二、三产深度融合,最大限度挖掘农业潜力和价值。笔者曾到不同地区采访调研农产品滞销的新闻,除了前述农产品品质等原因外,这些地区还普遍缺少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更不用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了。没办法,农民只好忍痛将滞销的水果、蔬菜低价卖给采购商,再由采购商运往一些大型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加工销售。如今,许多地区正在探索农村三产融合,通过精品果园、“认养农业+农产品深加工+农业采摘”、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等模式,以现代农业的理念和实践,让农业和农村从“土掉渣”变身“高大上”,让农民的钱包更鼓、日子更好、底气更足。(任武)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农业 改革 农产品 水果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