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声·政情>解读 解读
破解“大城市病”的中国探索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城市“构造致密而紧凑,专门用来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但过犹不及,过度的人口资源聚集,带来宜居度和各种边际效用下降,问题由此而生。
21世纪的北京,繁华前所未有,却受到“大城市病”的困扰。首都变“首堵”,北京人口过度膨胀,雾霾天气频现,交通日益拥堵,房价持续高涨,资源环境承载力严重不足,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北京集聚了过多的非首都功能。把脉问诊、开方抓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为治理北京“大城市病”望闻问切、全面谋划,推动破解“大城市病”的中国探索。
打蛇打七寸,抓要抓关键。“要坚持和强化首都核心功能,调整和弱化不适宜首都的功能,把一些功能转移到河北、天津去,这就是大禹治水的道理。”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在直面问题中破解难题,习近平总书记跳出一城一地的局限,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用更加宽阔的视野和系统思维统筹谋划治理和发展的问题,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布下疏解整治和协同发展的大棋局。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从国际经验看,解决“大城市病”问题基本都用“跳出去”建新城的办法;从我国经验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通过建设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有力推动了珠三角、长三角的发展。北京正面临一次历史性抉择,从摊大饼转向在北京中心城区之外,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集中承载地,将形成北京新的“两翼”,也是京津冀区域新的增长极。疏解促进发展,发展助力疏解。循着这样的思路,从京津冀协同发展到设立雄安新区,习近平总书记把破解“大城市病”变为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新契机、新动力。
千年大计谋长远,需要做好疏解和承载的大文章。治“大病”要有“大手笔”。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涉及产业疏导、市场搬迁、人员分流、环境治理、公共服务建设等方方面面。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给城市划出发展底线和生态红线,才能实现减量集约的发展目标。几年来,北京制定实施了严格的新增产业禁限目录,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北京城六区常住人口已经出现拐点,北京单中心过度聚集的现状正在改变。同时,把雄安新区作为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与北京城市副中心形成北京新的两翼,培育形成新的区域增长极,让“两翼齐飞”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构建崭新格局,必将为三地经济发展增添强劲动力。
咬定青山不放松,必须完成瘦身与健体的硬任务。积极消肿、主动瘦身才能身轻体健、活力满满。随着严把准入关口,严控非首都功能增量,规模扩张态势进一步扭转。数据显示,北京市从严调控的制造业、农林牧渔业、批发和零售业2016年新设市场主体数下降明显,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未列入禁限目录的金融业、文化体育娱乐业、科技服务业同比显著上升。“三降三升”表明通过疏解功能做“减法”,北京正步入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新通道。有“舍”才能有“得”,在发展理念上,舍速度,得效益;在产业选择上,舍低端,得高精尖;在产业调整疏解和布局上,敢于舍局部和眼前利益,努力得京津冀长远发展。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城市病”不是一天形成的,但只要理念对头、方法对路,辩证把握“三舍三得”关系,坚定不移走下去,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完全可以探索走出一条减量发展、瘦身健体、提质增效的城市发展新路子。
内为之城,日中为市。从最初的聚居地交易场到如今的现代化大都市,“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从未改变。目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57.35%,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期。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着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才能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正在进行中的中国探索,将为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蹚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为人类破解共同面临的“大城市病”提供有益的中国方案。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城市 发展 北京 大城市病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