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破解收视造假终须“内容为王”

2017年09月22日 15:03 | 作者:张魁兴 | 来源:东方网
分享到: 

有人说,注意力即经济,流量能称王。如今许多影视圈人,爱以数据论英雄。前段时间,电视剧《我们的爱》宣传方号称自家剧目收视率第一;同期的《浪花一朵朵》也以收视榜首自居。观众狐疑:遍地是冠军?视频平台上,网播量的破纪录大赛更是从未停歇。一周之内,剧集《春风十里不如你》、综艺节目《中餐厅》都能“以亿为计”几度更新网播量的数据;再往前,一部接一部的剧集宣称累计网播量突破百亿……这回轮到业内人士嘀咕:我参考的是假数据吗?为什么“数字爆款”与“精品内容”并不能完全画上等号?(9月21日《文汇报》)

收视造假早就不是新鲜事了,正如骨朵传媒创始人、CEO王蓓蓓所言,“最近常看到类似评论,说一部电视剧的全网播放量是100亿,算下来每个中国人都看了五遍多,人都不够用了。”出现这种收视乱像,究其原因一是统计方法上的不科学造成的,二是注水造假故意把统计数字弄得比天还大。前段时间广电总局出台文件要打击收视造假问题,其实谁都知道收视造假,但谁也不知道去打谁,因为投资方要的是广告效应,电视剧只是广告的载体或平台,投资方不会去管电视剧怎么样,他们只关心他们的广告有没有人看。在这种情况下,能打投资方吗?投资方可是制片方的上帝,谁敢打!

在现在的影视圈人不管多么有名气的导演,不管能挣几个亿的明星,都是投资方的打工者,即使是国际级别的大腕导演明星,也得在投资商面前点头哈腰。有人说,中国的影视圈是导演负责制是明星负责制,不是编剧负责制,其实错了,中国的影视剧是投资人负责制,谁都得听投资商的。即使投资人懂影视规律,也是对广告负责,不会对艺术负责,这就是现实。所以,有些影视剧收视率极高,分明是“爆款剧”,至少是“数字爆款”,但内容却是备受诟病,与“精品剧”没有一丁点关系。收视为王、流量为王,却不是内容为王,更没有一点“戏比天大”的理念。这是艺术吗?分明是广告生产!

当然,这类影视剧只为了求得广告效应,至于质量无人关注,在各类评奖平台上几乎不会有他们的身影。而那些获奖的作品多默默无闻,因为没有流量小花,是不会备受关注的。比如,今年获得“白玉兰奖”最佳电视剧奖的《好家伙》,不仅没有大IP剧本,甚至还一度找不到播出平台;摘得男女主角奖的《鸡毛飞上天》也是无爆款原著,无流量明星的佳作;他们都是遵循“戏比天大”原则,他们都是“内容为本”的,他们都是不忘艺术初心的精品。艺术的初心,就是艺术创作原本就是以艺术为最高追求原则的,广告收入只能是副产品,如果把广告当影视剧的主要展示,那艺术就被践踏了,那影视剧就成了投资方的花瓶。

目前,收视造假乱象丛生,不只是影响了艺术创作,更是打破了影视艺术生态的平衡,艺术岂能充当投资商的花瓶?既然影视剧是艺术,就要遵循艺术创作规律,就要遵循

“内容为王”的原则,就要遵循“戏比天大”的职业道德。诚然,现在的影视剧离不开广告,但必须明白艺术不是为广告服务的,广告应该为影视剧添彩,至于演员只能是服务艺术,不能服从于广告的需要,“流量为王”就是片面地追求形式主义,当广告喧宾夺主、演员炒作为上时,思想和艺术就成了广告的陪衬,这是违反艺术规律的。影视剧是艺术,就是艺术第一,所有艺人都应遵循“戏比天大”的道德要求,不为金钱迷失了方向,不让任何乱象遮蔽艺术初心。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艺术 收视 广告 影视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