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医者仁心!6次登门 50岁学生终成74岁老中医弟子
6次登门,50岁学生终成74岁老中医弟子
一本发黄的药书,用书皮仔细地包着,每次翻阅,都尽可能小心翼翼。
对于74岁的老中医姚仲民来说,这本手抄本的药书,是姚家三代中医智慧的结晶,也是他收藏了大半辈子的宝物。
因为担心祖传的医术无法很好地传承下去,姚仲民在《重庆晨报》上刊登了一则收徒广告。本报报道后,慕名而来的求医者、求学者半年来络绎不绝,姚仲民也最终如愿收徒——吴磊和刘影。
晨报搭桥,老中医如愿收徒
昨天,一场传统的拜师典礼,在大礼堂酒店举行。
老中医姚仲民的收徒仪式按照传统仪式举行。在拜师典礼上,新入门的两名弟子首先朗读“投师约”,然后行拜师礼,向师傅、师母行三叩首之礼,并向师傅、师母敬茶。
作为师傅,姚仲民随后向新入门弟子训话,并向两名弟子赠送亲手书写的条幅:“医者仁心”“医者父母心”。
古话说“弟子择师难,师得弟子亦不易”。74岁的姚仲民收徒,完全印证了这一点。姚仲民说,他家三代行医,家里最珍贵的宝贝不是金银,而是祖父口述,父亲亲手书写、整理的一本药书,里面记录着姚家祖孙三代行医过程中智慧的结晶。但眼看着年纪一天天增长,他很担心多年积累的行医经验不能很好地传承下去。于是,姚仲民才在《重庆晨报》上刊登了一则广告,希望招收关门弟子。
招收关门弟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姚仲民说,经重庆晨报报道后,半年来,慕名而来的求医者、求学者络绎不绝,少说来了五六十人,但能收为徒弟、特别是关门弟子的屈指可数。
6次登门,打动7旬老师
老中医收徒,到底要什么条件?姚仲民说:“医者仁心!我选弟子,首选医德,其次才是毅力和能力。”
今年50岁的吴磊正是看到本报报道后,才慕名找到了姚仲民。“他第一次来,我没打算收他。主要是年龄大了。”姚仲民记得,吴磊第一次来,他就直接拒绝了。第二次来,吴磊说,他当不了学生,来旁听也行,而且他的女儿也很想学中医,现在正在念高一。姚仲民还是拒绝了。
没想到,吴磊仍不死心。第三次,吴磊和姚仲民聊起了自己想学中医的原因:他十几岁时,腋下长了个包,非常疼痛,妈妈带着他四处求医无果,最后一位老中医用了三味药就解决了问题。吴磊从此对中医心存敬意,但因为命运的安排,他高中毕业后进入汽车维修行业。
吴磊说:“我学医,不为赚钱,只希望能为像自己当年那样无助的患者减轻痛苦。”
三年前,吴磊通过自考拿到了专科文凭,去年又拿到了汽车专业本科文凭,但学医的梦想一直都在。第四次登门,吴磊拿来了自己的专科、本科文凭;第五次,吴磊带着妻子、女儿一起登门拜访。
吴磊第六次登门,姚仲民这才终于松口了,“他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心里有爱的人,一定不会错。”
医者仁心,就是感受患者病痛
姚仲民说,他行医已经40余年,收了5个徒弟,但不论选谁做徒弟,都是首先选医德。
姚仲民记得,他曾治疗过一位“寒包火”的女病人。那个是大夏天,但这位病人却穿着棉袄,她不穿不行,但穿着又难受,因为各种“热”症聚集咽喉,她已经咽喉充血,说不出话来了。这个病人来了后,姚仲民召集弟子,很快找到了病因。“我更希望通过这个病例,让他们感受到到病人的痛苦,那么热的天,她该有多难受啊!”
姚仲民说,学医是个技术活,更是个辛苦活,不是一般人能做好的。
姚仲民对弟子有四条要求:第一是医德医风,要有爱;第二是业务素养,要用心;第三是爱岗敬业,有敬畏;第四是虚心好学,不懈怠。只有将这四条牢记于心,才能在辛苦而寂寞的医生岗位上努力,再努力,为患者减轻痛苦。
本报记者 顾晓娟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中医 弟子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