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深·观察深·观察
发力点变了 创新力强了——东北10家“大国重器”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观察录
新华社沈阳8月7日电题:发力点变了 创新力强了——东北10家“大国重器”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观察录
新华社记者
集聚着众多“大国重器”企业的东北,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具有重要的典型价值,也是改革的重中之重。今年以来,记者深入其中10家企业调研发现,企业发力点正在从需求端转向供给端,依靠创新驱动一系列产品迈向中高端,各项改革正稳步推开。
发力点从需求端走向了供给侧
中石油抚顺石化公司是一个有近90年历史的老牌炼化企业。自2011年遭遇市场变化后,4年时间累计亏损187亿元,身背着中石油系统“亏损大王”的帽子。如今,企业一跃成为中石油系统排名前列的盈利大户。
“仅今年1-5月份,公司盈利就达22.64亿元,同比增加7.12亿元。供给侧改革抓住了发展的牛鼻子。”抚顺石化总经理李天书说,“从‘需求’到‘供给’,一词之变,观念转了,路就亮了,企业效益随之而来。”
李天书拿着一个矿泉水瓶盖举例说,瓶盖虽小,但生产瓶盖的原料仅华东地区一年需求就有25万吨。但因为瓶盖对气味、旋拧度要求近乎严苛,国内竟鲜有企业能生产。供给端改革发力后,抚顺石化打入了这一市场。
将企业发展的发力点、着眼点从需求端转向供给侧已形成共识。在被称为“国家砝码”的沈阳鼓风机集团,上半年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速21.3%,订货平均增速29.5%。
数据的背后,是沈鼓自主研发的国家核电项目配套的第三代核主泵、首套国产10万空分装置压缩机组和年产120万吨乙烯三机等一批产品,填补空白、替代进口,成为重要支撑。
位于吉林市的吉林化纤,拥有国内1/3以上的腈纶产能。董事长宋德武举例说,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人造毛皮生产国,主要原料扁平纤维却长时间依赖进口。企业在供给端发力,加速开发出国产扁平纤维,每吨比进口低四五千元,夺回10%的市场份额。
创新驱动迈向中高端
“我们自主研发的一种新型钢材领先全球,目前正在申请专利。”本钢板材股份有限公司产品研究院一位负责人说,推进供给侧改革进程中,本钢集中科研力量组建了研究院。“有了研究院,本钢正从跟跑型企业向领跑型企业转变。”他说,去年本钢研发的新产品达131个。
5月5日,中国自主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首架大飞机C919在上海一飞冲天。作为供货商,抚顺特钢早在2010年就向中国商飞公司提供了包括高强钢、不锈钢在内的多个产品,用在了国产大飞机上。抚顺特钢是中国特殊钢新材料的科研基地。近3年来累计投入研发资金5.2亿元,累计研发新产品983个,今年公司在研国家科研课题36项。
遍访这10家大型企业,无一例外地将创新作为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支撑点,都不同程度地加大了科研力量投入。
位于黑龙江省哈南工业新城的哈尔滨电气动力装备工厂内,核电站轴封主泵、特种电机、舰船动力装置等产品从这里源源产出。企业自主研制的300兆瓦核电站反应堆冷却剂泵组,填补了核电主泵国产化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哈电动装董事长仲维滨说,公司科技投入占主营收入5%以上,持续的创新研发使集团水电、煤电、气电等传统产品不断升级,核电、燃驱与电驱等新业务快速拓展,产品结构不断优化。
作为我国轴承三大生产基地之一的哈尔滨轴承集团,如今正瞄准进口替代,集中力量向汽车、精密机床、轨道交通等6大核心领域发起冲锋。“以前什么都干,但当全能冠军难,现在就要在研发创新上做文章,做强主业,争单项冠军。”集团常务副总经理马平慧说。
一系列改革正在铺开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一劳永逸的短期工程,要对准供给端久久为功、持续发力,这就需要制度供给做保障,也就是改革。”李天书说。
在抚顺石化,为了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找准产品研发的靶向,从过去的半年核算、季度核算改成了日核算制度。“月核算、季核算,瞄不准市场,会贻误战机。”李天书说。
这10家大型企业都在创新管理机制上进行了探索。
——精细化管理,向国企病发起冲击。沈鼓集团成立了20个工作小组,针对费用控制、价值工程、库存利用等方面制定相应的降本增效策略。今年一季度制造、管理、销售和财务费用降幅均在10%左右,最大降幅超过40%。
中石油吉化集团推行精细管理考核,一些厂子车间根据生产流程编题库、出题目,分数与奖金挂钩。员工学得好,操作更熟练,装置更平稳,绩效和实际奖金挂钩程度从10%上升到70%,大大调动了员工积极性。
——实施人才战略,增强创新力。北方重工、本钢都加大了人才引进力度,在人才待遇、研究条件等方面进行优化。在中车长客股份,企业通过组建城轨客车创新联盟,加入高速列车创新联盟,及时掌握行业动态,进行有针对性的研发调整。受益于此,在列车网络控制系统研发中,研发团队几乎操作过国内外所有型号动车组的网控软件,得到了重要参考。
从东北这10家企业的实践来看,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他们找到了一条突出重围、重拾向上的路子,展现出“大国重器”的骨干支撑力量。人们有理由相信,这些“大块头们”在未来一定能重塑辉煌,发挥更大的作用。(记者徐扬、段续、强勇、汪伟)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企业 改革 创新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