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八旬失忆老人每日去医院寻妻 医生护士配合“演戏”

10月11日,郑寿云又去了医院
“您好,请问我老伴儿万达华在哪儿?”11日下午1点,天下着雨,一位八旬老人撑着伞出现在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高压氧科门口。老人叫郑寿云,今年84岁,已经是医生和护士们的“老熟人”了。今年5月以来,郑寿云几乎每天都要来医院寻妻,有时一天要寻上三次。郑寿云患有阿尔茨海默症,他记得和老伴相处的种种情景,唯独不记得的是老伴已经去世了。医生和护士都不忍心告诉他真相,日复一日,带着他找遍整个医院。
日复一日的“寻妻记”
郑寿云冒着雨,又去了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他还记得自己的老伴曾经在这里的4号楼住过院。4号楼一进门就是医院的高压氧舱,这也是郑寿云打听老伴下落的去处。出门之前,他往外套里塞了一把一元钱的硬币,他认为这是老伴平时买菜用的零钱。
在高压氧舱,护士路鹤娟跟郑寿云热情地打招呼,她对这位老人很熟悉,但郑寿云却不记得她,每次与她见面都如初见。阿尔茨海默症让郑寿云认不出这位日复一日带着他在医院寻找老伴的护士。
“你帮我找到我老伴儿,这钱都归你。”郑寿云从兜里掏出那一把硬币,塞到路鹤娟手里。
“您把钱收好,我领您找找。”路鹤娟婉言谢绝了他的“酬金”,让同事帮忙照看一下她的病人,陪着郑寿云找起老伴儿来。一楼“找了一圈”,然后去二楼血液肿瘤科,二楼的护士配合路鹤娟翻住院病人的名单,然后告诉郑寿云,确实有他老伴这个病人,但是现在不住在这个科室了。然后路鹤娟再带着他在每个房间门口“望一眼”,从第一个到最后一个,这才能劝说郑寿云“回家等消息”。
这幕“寻妻记”从今年5月开始上演,日复一日,有时一天甚至上演三遍。时间长了,医院的医生和护士大都听说了有这么一位老人。
郑寿云的老伴万达华确实曾是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的病人。今年3月和4月,万达华两次来血液肿瘤科住院治疗,医生们还记得“老太太病情比较严重”,她当时被诊断出患有重度贫血、肺炎和心脏病,还伴有颅脑损伤。血液肿瘤科护士长周兰兰还记得,那时候郑寿云一周来两三次,每次都坐在万达华的床边,一坐就是一下午,“他们两人很少说话,(郑寿云)有时给她掖掖被角,有时拉着她的手。”
5月13日,万达华因心脏病突发在这家医院去世,但郑寿云似乎根本就不记得这件事。

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的护士带着郑寿云寻妻
医生和护士演“配角”
这幕反复上演的“寻亲记”中,郑寿云是主角,配角则有可能是医院的任何一位护士或医生。现在即便路鹤娟不在的时候,别的医生和护士也会带着郑寿云找。
路鹤娟最初见到郑寿云时,是“真的很认真地帮这位老人找过老伴儿的”。
她第一次在血液肿瘤科查到了万达华的名字,但是记录中显示,万达华于今年4月17日已经出院了,她解释给郑寿云听,但郑寿云不接受这个解释。路鹤娟最初觉得郑寿云是有点“老糊涂”了,当时她既不知道万达华已经不在世了,也不知道郑寿云患有阿尔茨海默症。
直到有一天,路鹤娟陪郑寿云在医院里寻妻时,恰巧碰见郑寿云的弟弟,弟弟当面对郑寿云说,“你老伴儿在5月份已经去世了!别再来医院找了!”路鹤娟记得,老人听到这个消息后,只是怔了一下,然后重复着“怎么可能呢?这不可能!”
那天郑寿云独自一人离开了医院。但是第二天,他又出现在了高压氧科门口,重复着那句话:“您好,请问我老伴儿万达华在哪儿?”
由于高压氧科室护士办公室在4号楼的门口,是郑寿云的“必经之路”,高压氧科的护士们便有了一个“不成文的约定”:无论谁值班,都要陪老人演完这场“寻妻记”。她们没想到,这出戏至今已经反复上映了5个月。
“我在医院的群里转发了老人的事,后来才知道他不只来过我们一个科室。”高压氧科护士长童春香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郑寿云也去过医院的其他科室,但最后总是会到4号楼,他似乎还记得老伴在4号楼住过院。
童春香叮嘱其他科室的同事:“如果看见了这个老人,可以告诉他老伴儿转院了,也可以陪他在医院转转,但不要告诉他老伴儿去世了。”
“唯独不记得老伴儿已去世了”
“以前很多事,我们都忘了,他还记得,但好像唯独记不起老太太已经去世了。”郑寿云的女儿告诉北青报记者,郑寿云2015年开始就出现轻微健忘,当时的表现是“总是忘记眼前的事”,但从老伴去世开始,他的健忘状况日渐严重。
伴随着这个过程,郑寿云开始寻妻。最初是在家属院里,他碰见万达华以前的同事,总是跑上去拽着人家问:“你看见大华了吗?”不久后,他就开始去医院找。郑寿云的女儿说,有一次儿女们跟他讲了老太太已经不在了的实情,“他把筷子一撂,埋着头哭了起来”。
郑寿云的四个儿女,每天上午、中午和晚上轮流给他做饭,儿女们都希望他能下午在家里睡会儿觉,结果他几乎每天都要跑到医院去。儿女们刚开始去医院接过郑寿云,但时间长了就“只好由他去了”。
郑寿云比万达华大7岁,两人结婚的时候,郑寿云在汽车运输公司开货车,一年到头回不了几次家,万达华在手帕厂工作,四个孩子主要是万达华带大的。
当郑寿云出现健忘时,万达华“已经是一身病”了。儿女们记得万达华无论多难受都没有跟郑寿云抱怨过。她每天打理郑寿云的生活,一日三次地提醒他吃药。总是把郑寿云的衬衣洗得干干净净的,衣服也叠得整齐,“她说不希望她走后,留下一个邋遢的老头子在这个世界上。”
医院决定“曲终人不散”
“有时候,相思也是一种病。”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朱求庚告诉北青报记者,郑寿云的“相思病”源于阿尔茨海默症。据朱求庚介绍,阿尔茨海默症的临床表现分为三类:定向障碍、记忆障碍、认知障碍。其中,记忆障碍最常见的表现就是“选择性记忆”。郑寿云“不能记起老伴儿去世”这件事,既有“近事遗忘”的原因,也可能是因为他心里接受不了这个事实,选择性忘记了。
但这场“相思曲”总该有曲终的那一天。
“曲终,我们人不散。”医院相关部门负责人告诉北青报记者,无论老人以后来不来医院“寻妻”,都要对老人进行跟踪治疗。医院已经初步决定,接下来,和郑寿云的子女们进一步沟通,找个机会,带专家上门看看。
“如果医院让我当老人的主治大夫,我们会对他进行全面检查,也需要请他的家人配合治疗。”朱求庚说,目前关于阿尔茨海默症的药物治疗效果有限,这种“老年病”虽不能完全治愈,但通过医院和家人的心理疏导和日常护理,可以延缓病人的病情发展。
10月11日,天上下着雨,郑寿云又要出门寻妻了。他穿上了那件“大华说显年轻的白衬衫”,感觉有些凉,又套了一件毛衫。万达华曾对郑寿云说“衬衫的白领子要掏出来才好看”,他掏出左边的领子,另一边的领子还窝在毛衫里,然后披上西服外套,拿起伞,出了门。
路鹤娟像往常一样接待了郑寿云,看着只露出一边的领子,她突然想到,郑寿云曾跟她说过,以前都是老伴儿帮他整理衣领的。
文/见习记者 刘婧
供图/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医院 老人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