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筑牢金融安全“防火墙” 新一轮监管体制改革已开始
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推进构建现代金融监管框架
深化监管改革,筑牢金融安全“防火墙”
编者按:
党的十九大隆重开幕,回望过去5年,我国金融监管努力适应金融业发展新形势,在金融多个子行业里有序推进监管改革,取得了良好效果。从2017年第40期起,《中国经济周刊》联合人民网、第一财经,采访多位业内顶尖学者、专家、企业家,共同推出《发展与变革,中国金融这五年》系列报道。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谢玮︱北京报道
责编:周琦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7年第41期)
作为现代经济运行效率的重要保障,金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基础性制度。金融企业,不同于一般企业,金融风险也不同于一般企业风险,它们往往与经济周期、产业结构等宏观层面紧密相关,又与市场预期、公众心理、危机管理密切相连。这些都决定了对于金融业务、金融机构的监督和管理不同于一般行业和企业。
2008年,一场发端于美国华尔街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金融监管的重要性。
防范金融风险,除了牢牢把握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这条主线,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改革和完善金融监管框架。“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强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建设,加强统筹协调,改革并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健全符合我国国情和国际标准的监管规则,实现金融风险监管全覆盖。
回望过去5年,我国金融监管努力适应金融业发展新形势,在金融多个子行业里有序推进监管改革,取得了良好效果。
新一轮监管体制改革已开始
今年7月召开的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强金融监管协调、补齐监管短板。增强金融监管协调的权威性有效性,强化金融监管的专业性统一性穿透性,所有金融业务都要纳入监管”。从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到强化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管理和系统性风险防范职责,再到强化属地风险处置责任,健全风险监测预警和早期干预机制……一系列改革部署,都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为金融安全筑牢体制机制的“防火墙”。
“金融体系是一直不断发展变化的,监管也并非一成不变,需要随着市场的发展而变化。”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全球金融危机后,金融界在监管方面进行了许多深刻反思。整体看,发达国家及中国的金融监管要求都在趋严。“总体而言,行业形成了一些共识:其一,在监管框架方面,如何设定监管目标、监管机构操作的相对独立性和各类监管机构之间如何协调合作;其二,在具体原则方面引入了宏观审慎原则、逆周期等新的监管概念。”
“过去金融监管通常考虑的是微观审慎监管,考虑的是个体风险。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发现个体可能是安全、健康的,但是集体变成一个总体以后,就可能存在问题。现在要求宏观审慎监管,针对的是系统性的金融风险。”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高级研究员、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前司长管涛认为,微观审慎和宏观审慎的监管理念是并行不悖的。
回顾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历史变革,1992年前实行中国人民银行大一统的监管模式。1992年、1998年、2003年,证监会、保监会、银监会相继成立,我国逐渐确立了“一行三会”分业监管的金融监管体制。
“这三会的成立也是历史的产物。”中银国际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长曹远征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当时中国经济和金融的发展风险不断暴露。证监会的成立可溯源于1992年深圳8·10事件;之后,保监会成立;2003年,金融监管职能从央行分离并独立,银监会挂牌。“如今,随着市场的发展,混业经营与分业监管体制不再像以前那样适应,于是开始了新一轮的监管体制改革和再造。”
近年来,随着利率市场化快速推进和金融业创新步伐不断加快,各种新的金融产品层出不穷,各类新金融、类金融、准金融机构野蛮生长。传统金融机构也借助一些“通道”业务、交叉性金融创新等进行多层嵌套、跨市场套利。金融活动的形式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原有的银行、证券、保险边界不再那么清晰,金融风险的表现形式也更加多样化、隐蔽化和复杂化。
金融市场的现状,对现行的分业监管、机构监管体制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分业监管体制下,各监管部门之间缺乏协调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监管冲突与监管空白。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徐洪才表示,过去形成的一行三会的分业经验、分业监管体制,总体来看是行之有效的,这种体制主要是针对金融机构的监管。随着交叉业务的发展、混业经营逐渐成为趋势,其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监管真空、监管套利等现象,反映出监管存在协调性不足的问题。
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曹凤岐对上述观点表示认同。“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起点就是综合经营。在这种情势下,金融监管的协调问题非常重要。”
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各种支付、融资手段层出不穷。以互联网金融为例,国家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专家委员会的数据显示,从数量和规模上看,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已稳居世界第一。新业态的迅猛发展,一方面便利了人们支付、理财与消费,更好地对接资金供需两端。另一方面,网贷、股权众筹、互联网资管、跨界金融业务等新模式的迅猛增长、快速发展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也对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
“金融创新越来越多,创新过程中风险很大,包括互联网金融出现P2P跑路、骗人等现象,需要加强监管,也需要规范发展。不能因为出了问题就不让它发展,应该针对其问题进行规范,使其健康发展。”曹凤岐直言。
加强功能监管,补齐监管短板
近年来,围绕加强金融监管顶层设计,各金融监管机构着力完善金融部门的改革优化和风险防控。
仅年初至今,银监会就连发多文专项整治“三套利”“四违反”“四不当”“十乱象”,重点加大对同业、理财、投资等业务的监管力度,并针对强化风险管控、处理包括理财和同业的空转等问题,资金“脱实向虚”势头得以遏制。
2017年上半年监管数据显示,银行业的同业资产、同业负债规模自2010年以来首次“双收缩”;理财产品规模下降,增速降至个位数,同业理财明显减少;银行业信贷资金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显著增强。
证监会则对再融资、减持、通道业务等方面做了新的调整和规定,监管的重点在于维持市场“三公”秩序,保持高压态势,严肃查处违法违规案件,规范高送转、跟风式重组,保障投资者权益。
保险市场乱象整治工作也取得初步成效。初步统计,乱象整治工作开展以来,公司自查发现问题1131个,涉及金额982亿元。同时,保监会陆续出台有关监管文件,逐步建立了整治市场乱象的长效机制。
虽然金融监管在不断完善,但仍任重道远。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指出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创新和完善金融调控,健全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推进构建现代金融监管框架,加快转变金融发展方式,健全金融法治,保障国家金融安全,促进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健康发展。
“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方案,符合我们目前的实际情况。在更高层次上,由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来统筹金融发展、金融改革、金融监管,我觉得是一个很好的思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黄益平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
“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办公地点设在中国人民银行,这强化了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管功能。”中银国际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长曹远征认为,宏观审慎的监管工具基本都在央行,“宏观审慎监管统领行为监管,其他三个监管委员会更多是从事行为监管。”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弗里曼经济学讲席教授、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白重恩表示,这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要求加强功能监管,有助于防范监管漏洞。“不论一家机构是否是保险公司,只要其业务与保险相关,就应该由保监会监管。如果只是按机构来管,那么如果保险公司的业务超出了保险的范围,银监会或者证监会就很可能无法对它的这些活动进行监管,这种监管疏漏是最可能造成风险的问题之一。所以,当务之急,就是防范监管漏洞,让监管更加全面。”
谢玮
(沈旭对本文亦有贡献)
编辑:曾珂
关键词:金融安全防火墙 监管体制改革


多彩迎新春
埃及展出从英国追回失窃浮雕文物
世行行长金墉将提前卸任
脱欧与时间
马来西亚最高元首穆罕默德五世辞职
白宫与民主党磋商未果 美政府“停摆”继续
2019个雪人亮相冰城
合肥:红红火火庆元旦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