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正能量 正能量
“村教”三代坚守大山63年:几乎家家有他们学生
原标题:一家三代“村教” 63年山乡树人
一家三代“村教” 63年山乡树人
四川邛崃太和乡9000多人 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他们的学生

吴松老师家的家训
1950年,四川邛崃太和乡冯坝村,吴世雄和妻子黄治钦的独女吴继涛出生,待女儿长大成人后,吴家招婿入门,相继在1970年和1980年有了孙辈吴松和吴旭兄妹俩。两个孩子幼年时,招赘来的女婿便离了家,从此音讯全无。到今天,孙辈娶妻嫁人生子后,吴家已经四世同堂,共有9个人。在这个成员不算多的四世同堂家庭,因三代人的同一身份而成为远近闻名的佳话。“爷爷吴世雄,奶奶黄治钦,妈妈吴继涛,妻子黄玉英,妹妹吴旭和妹夫韩松涛,还有我,都是乡村教师。”吴松的介绍,吸引了每个耳闻者的注意力——吴家三代“接力式”乡村执教,教书育人已达63年。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吴家三代人,穷其一生教学和治学,探究着百年树人的真谛。
讲述“村教”三代坚守大山
四川邛崃太和乡吴家,从1953年到今天,家中三代共有7人连续63年担任本地乡村教师,坚守大山。爷爷吴世雄和奶奶黄治钦是“村教一代”,体会过全乡敬仰的荣耀,妈妈吴继涛是“村教二代”,困难年代独自一人肩挑家庭和工作。到了“村教三代”吴松和妻子黄玉英、妹妹吴旭和妹夫韩松涛这里,乡村教师成为矢志不渝的坚守。

吴松老师在给初三的孩子们上化学课
今天,我们把吴家7个乡村教师的故事装进封面新闻视频,下载封面新闻APP,听他们讲述百年树人的心境。
声/音
吴松感言
““学生当眼睛学生当眼睛,,走出走出大山替我们看世界大山替我们看世界””
在太和乡当老师已经第29个年头,我对这个地方和这里的人都有很深的感情,是我最留恋和最舍不得的。也许我这辈子都不会走出这里了,但想到可以教更多学生,让他们有机会走出这里,就觉得很值得。他们可以当我们的眼睛和耳朵,替我们去感受外面的世界,还不忘回来分享所见所闻,对一个老师来说,这应该是最大的满足。“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希望有更多年轻人的力量的力量,,能注入到乡能注入到乡村教育里来村教育里来”

10月23日,邛崃太和乡,吴松一家三代合影(从左至右:吴松,母亲吴继涛,奶奶黄治钦,妻子黄玉英)。
我还可以教十几年书,能继续发挥余热是值得高兴的。但是也有担忧,现在越来越少年轻人愿意到山里来,不愿意当乡村老师,等到我这样的“老人”走了,还有谁继续来做这份事业呢?
最大的希望就是更多年轻力量注入到乡村教育来,社会各界更关注乡村教育。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里提到了这方面,是我最期待的。
家传
一家三代7人
63年坚守山村讲台
从成温邛高速夹关出口驶出,经镇道、乡道和村道继续开1个半小时左右,车抵太和乡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群山为屏,云霭为顶,三面排开的教学楼矗立其中,是为方圆十里最具现代气息的建筑群。走出校门,右转200米,便是吴松家的自建房。和学校做邻居,生活与工作的亲近显而易见,而不那么容易被人所见的,则是这个家庭与同一个事业的亲密。

吴松老师87岁的奶奶每天不忘读书做笔记“充电”。
“太和乡办校历史66年,我们家有三代人,已经连续在这里教了63年书。”吴松说,爷爷吴世雄和奶奶黄治钦是家里的“村教一代”,“爷爷1953年从当时的邛崃一中毕业后,便来到太和乡当老师。奶奶是从雅安女子中学毕业的,嫁给爷爷后,辗转在太和乡的几个村小当过12年老师。”荣耀,这是幼年吴松印象里的乡村教师,“那时候,大家公认老师是最有文化的人,受全乡人的敬重。总有人来向爷爷请教,大到土地承包,小到孩子的作业。”
26年后,吴世雄的“衣钵”传给独生女儿吴继涛,“那时候兴顶班,我妈妈就在太和乡冯坝村当老师。”辛劳,这是少年吴松记忆中的乡村教师,“当时家里上有老下有小,全靠妈妈一个人支撑,教书之外还要干农活。”他说,夜里常见妈妈在微弱的煤油灯光下批改作业,“煤油灯是用墨水瓶自制的,舍不得用油,亮度甚至比不过月光。”无论是荣耀还是辛劳,揉到吴松心里汇成了信念,他也要当老师。信念和“跳出农门”的迫切拧成一股劲,吴松如愿考取了师专,“1989年毕业后直接分配到了现在的太和乡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今年是工作的第29个年头。”
受家庭影响,妹妹吴旭和吴松走了同一条路,2000年从师范学校毕业后跟吴松成了同事。没有轰轰烈烈的故事,只有真真切切的人生,兄妹俩都在合适的时间认识了同岗位的另一半,各自组建起了幸福安稳的乡村教师小家庭。“所以说,我们家三代共有7个人,都做过或正在做乡村老师。”
身教
以鼓励为“宝”
吴家教出了30多个“村教”
吴家三代在太和乡教书已持续63年。有乡邻做过不完全统计,“全乡9000多人,几乎每户都有吴家教过的学生。”罗枝良、陈代琼、陈代林、罗朝勇、罗道敏、郑华良、郑循福是“吴世雄老师的学生”;任洪平、黄玉芬、李霞是“吴继涛老师的学生”;高雪莲、卫雅玲、任健、陈建峰、江涛涛是“吴松老师的学生”……随机采访,便能从当地找到众多吴家的“门生”。
被这些人铭记在心的,是吴家为他们打开“门”,也为他们找到“路”。“他上课总是绘声绘色,我后来当老师也总是学着他那样给学生上课。”原太和中学校长罗朝勇是吴世雄的学生,他把从老师那里学到的东西继续传给后人。太和乡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副校长任洪平,一直感念恩师吴继涛在人生路上扶起自己,“以前读书穷,她就帮我们垫学费,是她鼓励我们两兄弟走出了大山。”“如果不是吴老师,我现在不可能坐在高中教室里,可能就在某个小餐馆打工吧。”高雪莲流着眼泪说。事实上,从吴家三代老师那里“有模学样”的人真不少,他们跟恩师一样成为老师,有罗朝勇、任洪平这样扎根大山的,超过30人;也有泸州市古蔺县中诚中学体育教师任健这样,在更大舞台发挥特长的。三代人都当乡村教师,围绕乡村教学的讨论与思考是这个家庭绕不开的话题,最后三代人有了共识——鼓励是“法宝”。因为这个法宝,年过七旬的郑循福依然清晰记得,老师吴世雄帮他找出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我再调皮,也有优点。”也因为这个法宝,贫寒家庭的任洪平兄弟俩成功走出大山。17岁的高雪莲曾在初三时弃学,投奔城里的姐姐打工去了,是吴松三番五次组织各方力量把她劝返回的教室。吴松说,“刚好遇到上化学课需要胡豆花,我特意把这个任务交给她,不想她竟然带来一大袋来,还因为摘花差点被狗咬。”高雪莲回忆道,“全班同学给我鼓掌,很受振奋,后来中考也不错,才能继续坚持读高中。”
执念
5次放弃转行
只为更多的学生走出大山
有人说,学生是老师最好的“成果”,教书29年的吴松感同身受,他说自己的“成果”越来越“好”,“主要是指学生学习的环境越变越好,走出大山的机会越来越多,改变命运的选择也越来越多。”
1989年到太和乡之初,吴松成为学校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职体育老师,“那时候操场是坑坑洼洼的泥巴地,土墙黑瓦的教室连灯也没有,一到阴天几乎就看不见。”后来,某国企赠送了一对篮球桩,成为全校仅有的正式体育用具,“双杠之类的,我就砍树自己做。”
在那个自给自足的年代,自己动手的事情远不止这点。每年冬季开学,吴松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带全校师生一起给操场除草,然后到附近山上挑石头,打碎了铺操场的坑洼,“每年都要踩出坑,所以每年要重新补。”直到本乡一个商人捐赠水泥河沙后,学校终于有了稍微像样的操场,那还是吴松带队自己动手施工抹出来的。
艰难度日的岁月已经翻篇。现在吴松可以用投影讲课,带学生到专门的实验室操作,还有木板洛铁画等民间工艺供学生选择学习,曾经的泥巴操场早也已经脱胎换骨成为标准的塑胶跑道。“硬件设施好了,软件环境也在变化。”吴松深谙乡村教育的瓶颈,“受农村社会风气的影响,家长眼界和意识的限制,师资力量不足等影响,以前农村的辍学率非常高。”他记得上世纪90年代自己所在的班,100个学生考上初中,最后总是不到80人能读完。“但是现在,最多两三个学生坚持不下来。”
有了软硬件保障,走出大山的学生越来越多,“2007年毕业的一个学生,从哈尔滨工业大学读完研究生后,现在在成都一所科研单位上班。中国科技大学毕业的一个学生,现在经常到美国去交流学习……”学生的动向,吴松如数家珍,他们乐于向老师分享外面的精彩。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吴松不想亲自去看去感受吗?“出去(进城)的机会肯定有过的,有两次连走的日子都定好了。”黄玉英深知丈夫,“动过念头的,尤其是年轻时候。”但把太和乡的孩子和个人的追求放在心底的天平细细度量,吴松便迈不开脚了,“我如果走了,她(黄玉英)肯定也会走,学校一下损失的就不止一个老师啊。”屡次挣扎,吴松先后放弃过5次离开山里的机会。
特/写
87岁的“村教一代”
每天看书做笔记给自己“充电”
以“心怀天下意纵横,志存高远严修身”为家训的吴家,学习是没有终点的进行时。87岁的“村教一代”黄治钦是学习的带头人。“2017年10月1日早充电,嬉——游戏玩耍,诠释——解释事务的过程,讹诈——搞敲诈假借某种事物理由向人……”半个手掌大的小抄本上,工工整整摘抄着诸如此类的文字,每一页的开头都有日期和“早充电”三个字。“奶奶每天要看两个小时以上的书,她把每天早上看书叫做‘早充电’,”黄玉英说,每次“早充电”时,看到不懂的词汇黄治钦就摘抄下来,再翻字典查意思做记录,“她的第一本新华字典已经被翻得稀烂,全靠针线把每一页缝起来,后来我们给她买了第二本,现在也翻旧了。”“书放在客厅,卧室,到处都有,哪里合适我就在哪里看。”精神矍铄的老人响亮念着祖父传给她的训言,“不读书不知道天下大事,没有文化的文盲会作蠢事。”说到知识更新,吴松笑言,“后浪推前浪,但前浪不能被拍死在沙滩上。”哪怕在山里也要奋力追赶着日新月异的时代,“现在山里的天地不像过去那样与世隔绝。”他随时参加跨校学习,到城里的优质学校“取经”,到线上的教师培训中心,向全市最好的学科老师请教,也自己利用网络丰富教学案例等等。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李媛莉雷远东
编辑:周佳佳
关键词:吴松 老师 三代 学生


埃及阿斯旺的旅游市场
伊斯坦布尔:春回大地百花开
都柏林庆祝圣帕特里克节
春茶采摘正当时
“巴基斯坦日”阅兵彩排
上海开展非机动车、行人交通违法攻坚整治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