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财·知道财·知道
德媒:中国制造逆袭德国,IT产品最受追捧
现在被视为质量过硬代名词的“德国制造”,百年前还是低劣货的象征;如今,“中国制造”也正在甩开山寨货的帽子。本月,德国权威质量管理机构德国质量协会(DGQ)和德国市场研究机构“Innofact”公布的一项最新调查研究结果显示, 尽管依然存在负面形象,但“中国制造”在德国受欢迎度比其名声要好不少。这项调查显示,八成德国人认为“中国制造”是“德国制造”的对手,仅有11%的德国的消费者拒绝中国产品。
目前,“中国制造”进入德国人的购物袋已成为常态。德国《质量管理杂志》网站10月10日公布了这项调查结果,其中54%的受访者认为,来自中国的竞争者正加大步伐,将超越德国品牌和德国企业的创新能力。
“中国制造”哪些领域做得比较好?受访者认为,最突出的是“数字化和信息技术领域”。中国的电子产品特别受欢迎。有50%的受访者购买过中国品牌的智能手机、电脑或照相机,其中70%的人点赞。64%的人认为,中国在这一领域已超越德国。
其次受欢迎的“中国制造”产品是电动车领域。
此外,德国的厨房里也越来越多地出现中国电器。有23%的受访者已购买中国生产的厨房用具,超过一半的人表示愿意购买。
德新社的报道称,令人震惊的是,德国年轻一代对中国制造的认同感更高。在18至29岁的群体中,82%已是中国制造的消费者。
至于“德国制造”哪些领域比“中国制造”更出色,受访者主要选出三个方面:一是德企在研发方面投入更多,成果更好;二是机械和设备制造仍是“德国制造”的招牌行业;三是基础设施方面。不过他们认为,在这些领域,中国正在缩小与德国的差距。
调查也显示,尽管大多数德国人正在购买中国制造,但只有4%的受访者对中国制造完全没有负面印象。受访者对中国制造的负面印象主要有:品牌声誉欠缺(60%),质量有待提高(57%)和检测认可缺乏(50%)。
报告称,“中国制造”和“德国制造”未来都具有更大发展潜力,尤其是中国。约3/4的受访者认为,“中国制造”的质量20年后会更好,只有22%的人认为不会变。对于全球质量典范“德国制造”,51%的受访者认为20年后质量仍会不断优化,41%的人则认为会“原地不动”。此外,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认为随着“中国制造”的进步,“德国制造”也可在压力下迸发出更大潜能。
“‘中国制造2025’战略已明确指出,中国制造将不再是廉价的大规模制造的商品,而是代表着创新和优质”,德国质量协会执行董事克里斯托夫·皮恩克斯说,毫无疑问,到2025年,中国经济发展将给德国带来挑战。他认为,中国制造在德国有广泛的客户群说明,该计划将取得成功。在中国制造的成长过程中,德国制造应更好与其合作,而不是相互对抗。
在这份调查报告发布之前,德国质量协会还委托科隆德国经济研究所进行进行了一次名为“质量—德国制造”的调查,对象为1214家从规模和行业分布而言具有代表性的德国工业和服务业企业。这是迄今相关主题规模最大的一次调查。
调查显示,超过42%的德国企业认为,中国将在质量竞赛中大幅赶超。大型企业对此感受尤为明显:在员工人数超过250人的受访企业中,超过56%的企业认为中国在今后20年内将在质量方面迎头赶上。只有3%的企业认为,“中国制造”的质量会下降。
而德国财经网则表示,20年前,“中国制造”还不是“德国制造”的竞争对手。如今,中国产品的质量在许多领域已经成为德国的最大竞争者,比如机械制造、高铁等,中国手机、电视机生产也领先世界。
位于中国之后的是波兰,超过1/3的德国企业(38%)认为,这个邻国在20年后会在产品质量上获得进步。印度和土耳其分列第三(35%)和第四(32%)。德国质量协会主席尤尔根·瓦尔维格认为,“这些经济体正快速摆脱以成本为导向的定价策略,希望在质量领域有所作为。中国、波兰和印度等国家正在紧追德国”
德国企业对“德国制造”总体感觉良好。28%的受访企业预计,德国企业今后20年内在质量上还会更上一层楼。超过43%的企业相信,德国将保持现有质量水平。质量因素仅在出口业务方面就为德国企业创造数千亿欧元的盈利。”
令人意外的是,德国企业没有把西方企业作为重要竞争对手。受访企业认为,西方同行在今后20年内生产质量最多原地踏步,甚至会不断退步。调查结果显示, 质量下降最快的前五个国家分别是:意大利(24%)、法国(20%)、美国(15%)、俄罗斯(7%)、和土耳其(7%)。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的中国机械手(资料图,来源网络)
仿佛是为了给德国德国质量协会增加注脚,观察者网注意到,10月18日,德国风电巨头企业森维安公司(Senvion)与中国企业签署了采购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的框架供货合同,这是德国首次采购中国该型产品,也是中国首次批量打入欧盟市场,中国风电装备在全球高端风电市场的新突破。拿下这个订单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德国国内本身就有两家世界级的风电设备制造商西门子和艾维康。
根据双方签订的框架协议,未来三年将向后者出口至少100台3.7MW-144机型风力发电机,两家公司将深度合作,中车株洲电机将提供森微安公司总需求50%的产品。
之所以德国巨头企业选择“中国制造”,原因就是高品质。森维安这次购买的风电发动机对噪音要求极高,而中车株洲电机的产品不仅是国内噪音控制技术最高的,也超过了全球行业标准。——能够让德国巨头企业放弃本国产品采购“中国制造”,这说明了一个问题,至少在该领域中国制造不逊色于享誉世界的“德国制造”。
德国媒体早就注意到“中国制造”的廉价形象已经成为历史,而正朝着品牌创新、品质保障迈进。
去年7月,德国《商报》在一篇社评中,提到了苹果在中国市场舒服日子的结束,并分析了其背后的内容。
评论指出“苹果公司的iPhone属于历史上最受欢迎的科技产品,……在增速最快的智能手机市场中国,iPhone系列曾被看作是黄金标准。然而在苹果不得不对付销售业绩下降时,华为、小米等中国品牌迎头赶上。这是一个长远发展的前奏:中国品牌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提升,廉价形象已是过去时了”,文章在开头这样写道。
文章表示,没有品牌,价格便宜,这曾经是中国商品的特点。这已经成为了历史。"如今,品牌的创新、设计和打造成为了很多中国企业的首要目标。其中打前阵的是电子产品和电子商务企业。"
作者以华为为例,在5年的时间里,该公司成长为了仅次于三星和苹果的世界第三大手机制造商,而且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销售业绩走弱的情况下,仍在今年第一季度实现了销售业绩同比25%的增长。
“这种崛起有三个原因:第一,质量。中国生产商如今有能力制造出高质量的产品了,国际品牌在这方面的优势缩水。在提供相同品质的产品方面,中国生产商做得越来越好,而这是吸引顾客的基本前提。……第二,钱。在过去几年,这些公司在中国国内赚足了钱,来实现它们耗资巨大的广告攻势。……第三,中国国内市场的疲软。自从中国告别飞速增长以来,企业们开始扭转方向。尽管这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仍是一个重要的销售市场,但这些企业越来越意识到,必须更多着眼全球市场、保证长期增长。很多都是以新兴国家为切入点,而华为告诉人们,中国企业也可以在欧洲这样的成熟市场上立足。”
作者在最后写道,这些都给欧洲带来了影响。“‘中国制造’逐渐从廉价商标变为品质保障。电子产品和电子商务公司的成功只是一个开始,消费品生产商可能紧随其后。欧洲企业必须要适应这一点。目前欧洲产品在中国还享有盛名,然而很快,如果想要跑赢中国的后起之秀,这些欧洲企业除了品牌响、质量好之外,还必须拿出更多的东西--既在中国,也在欧洲本土市场。”
观察者网查询到,中国是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海外市场。德国是中国在欧盟的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实际投资来源地、第二大投资目的国。中德贸易额占中国与欧盟贸易总额约三成,是中国与英、法、意三国贸易的总和。特别是“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战略对接,目前已明确了开展先进制造合作的12个重点领域。首条“工业4.0”示范生产线在沈阳落地,青岛、芜湖、揭阳、太仓等地的中德产业园区蓬勃发展,双方在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智能制造、电动汽车等领域的创新研发合作方兴未艾。2016年6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会见德国总理默克尔。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中国 德国 企业 质量 制造



NASA发现大型冰山崩解 正持续观察频率变化
法国举行巴黎连环恐袭事件三周年纪念活动
美国加州山火肆虐
第二届中韩国际电影节颁奖典礼在首尔举行
堰塞湖泄流量快速增大 金沙江恢复贯通
以军打击加沙多地目标
大熊猫迎来了又一个雪季
欧洲央行称欧元区金融稳定面临三大风险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