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医讯同期声医讯同期声
被临终关怀的老人:让生命带着尊严谢幕

10月20日,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安宁疗护中心,因为老人耳背,医护人员需要趴在老人耳边才能和老人交流。新京报记者 彭子洋 陶冉
他们多是没有“治疗价值”的重病老人,被医院告知“时日无多”。
有的老人全身插满导管,被病魔折磨的身体干瘦而虚弱,疼得说不出话;有的终日卧床,失去自理能力。
位于石景山的北大首钢医院安宁疗护中心,住着十多位这样的老人。他们人生的最后一程可能在此谢幕。
医院给他们提供的服务,不再是为了治疗疾病或延长生命,更不是加速死亡,而是尽可能减轻患者痛苦及其他的身体不适症状,改善生活质量,让每个生命带着尊严离开。
这类临终关怀服务已越来越多地得到人们认可。但身处病房里,临终病人还要克服一些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疼痛、孤独、恐惧,还有死亡。
患癌老人
10月26日8时,西五环外苹果园附近的北大首钢医院住院部14楼,76岁的薛灵芸坐在病床上,在护工的帮助下擦身。
长期受肺癌病痛折磨的她身体瘦弱,双腿细而无力,站立都需要他人扶着。
年纪大加上有糖尿病,医生建议不做手术,保守治疗。去年肿瘤变大,薛灵芸住进了首钢医院肿瘤科。
那时的她身上插了好几根管子——输液管、尿管、引流管,还有心脏监护器,整个人动弹不得。
一段时间下来,病情没有好转,每天只是拖着。不变的只有那些管子。
薛灵芸趁着自己清醒时,不止一次和女儿说“难受”。当时病房里三个病人,加上护工、家属,最多时一个房间待7个人。薛灵芸看到别的患者病重难受,自己心里更难受。
“今年年后医生暗示要回去准备后事了。”薛灵芸女儿说。
治疗无望,回家也无法护理,在征得薛灵芸同意后,家人把她从四楼的肿瘤科病房搬到14楼的安宁疗护中心。
今年3月,首钢医院安宁疗护中心正式挂牌成立,成为我国第一个成立安宁疗护中心的三级综合医院。
薛灵芸所住的A09房间有10多平米,可以放两张床、一张桌子,还有独立卫生间。她住的病床靠近卫生间,床头放着监护仪器,仪器的插座被一幅抽象画挡着。
在她的床头,还挂着两顶漂亮的帽子,天气好的时候,女儿会带她出去吃饭。
南向落地窗帘拉开,就是摆放着藤椅和茶几的阳台。每天早晨她都会被扶着来到阳台吃早饭。
她的每一天都从清晨7时开始。肺癌晚期的她,因肿瘤变大导致胸部时常疼痛,疼得厉害时像针扎一样,她大口地喘气,有时甚至接不上气。有时半夜疼醒,女儿赶紧喂她吃药,半个小时后才能缓解。
起床后,护工帮她擦洗完身子,推她到阳台吃早饭。早饭很简单,有豆浆、油饼,薛灵芸吃得很慢,吃得也不多,得由护工喂。饭后她和女儿坐着聊了会儿天。
上午9时许,薛灵芸在护工的帮助下回到床上躺下。再过一会儿,医生、护士就会来查房,询问吃药的情况。
薛灵芸在这里没有再治疗,吃的都是止疼、调节神经的药,早晚各一次。有了药物控制,因肺癌引起的胸部疼痛可以缓解一些。
自从薛灵芸住进安宁疗护中心,女儿也一起住了进来。家人还请了护工24小时照料。晚上加张折叠床,三个人住在一间房。
比起以往,薛灵芸话少了很多,但精神看着还不错。脸上并不见太多皱纹,神志也比较清楚。聊起孙子孙女,她还能分清谁是谁,但稍远一点的事儿她已经记不清了。
她喜欢静静地坐着看电视,尤其是戏剧类节目和电视剧,看到喜欢的评剧演员新凤霞,她还会跟女儿、护工聊一聊。她看到电视上做油炸牛肉,还感慨:“馋了,但是咬不动了。”
在房间里坐久了,每天下午护工推着薛灵芸在走廊里转悠几圈。
傍晚吃完晚饭,薛灵芸泡了泡脚,又接着看电视。
一天很快过去了。

北大首钢医院安宁疗护中心设置了静修堂,供有需求的老人使用。

10月23日,北大首钢医院安宁疗护中心,护士将一名患者从床上扶起。

隔着病房就是通透的长廊,护士给病人换完药后走出病房。
安宁疗护
首钢医院安宁疗护中心的14个病房、18个床位几乎已住满。大多数人和薛灵芸一样,生活在癌症的阴影下。
在薛灵芸房间对面走廊的A11房间住着83岁老人霍光,他患前列腺癌3年了,10月中旬刚住进来。
在此之前他在楼下肿瘤科住了将近半个月。后来发生了骨转移,脊椎尾部剧烈疼痛,生活无法继续。老伴生病、儿子工作忙,霍光在网上查了一番后,入住了安宁疗护中心。
霍光身体还行,可以自主行走,穿衣、饮食不需要其他人帮忙。前些天儿子给他买了移动无线网,他就用平板电脑上网,看新闻,查关于治疗疾病的资料。他每天花三四个小时上网,除此之外,他喜欢一个人静静待着。
他觉得这才是“真正的疗护医院”,有疼痛随时可以治,不需要时又有个人的空间。知道他喜欢安静,不输液治疗时,护士也不进去打扰。
“入住的病人基本上都是癌症晚期。”医生组长曹玉娟介绍,安宁疗护中心主要接收癌症晚期、失智、心衰等患者。中心配有4名医生、10名护士。
在曹玉娟看来,安宁疗护旨在提高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除了10多名医护人员,中心还有营养师、中医师、康复按摩师和心理治疗师,以及来自北京各行业的志愿者,并与抗癌乐园等公益组织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针对晚期肿瘤患者,做好其身、心、社、灵层面的综合照顾,减轻或缓解患者疼痛和其他不适症状,帮助患者尽可能地积极生活,正确认识和对待死亡。
每天上午8时许,护士会挨个病房扫床和询问情况,也有清洁工人打扫消毒。9时许,护士再次推着治疗车,为病人输液、换药、测血氧血压心率。同时还要询问病人晚上睡觉的情况,床头是否高了、睡眠怎样、呼吸是否憋闷等,以便做出调整。
10时左右,医生开始查房,对需要对症治疗的病人做出诊断,并对护士做出新的护理要求。
薛灵芸和霍光很喜欢这里,在医生护士的照顾下,两人的疼痛都得到了缓解。
和其他医院不同,在这里,家人被允许和患者住在一起,以便更好地照顾患者。薛灵芸也深受其益。
生死
死亡,是这些被临终关怀的老人们无法避开的话题。
10月25日晚7时许,原住A08病房的李评梅多种器官衰竭,停止了呼吸。
87岁的李评梅今年4月被查出肾癌晚期,手术后半个多月发生骨转移,全身疼痛。“在家必须睡最软的床,一碰到硬的东西就会喊疼。”李评梅的女儿说,家里人看着心疼,又将她送到了医院。
在首钢医院期间,她又出现了心衰,家人将她转院做了手术,住进了CCU病房。今年9月,在朋友推荐下,李评梅来到首钢医院安宁疗护中心。
渐渐地李评梅出现谵妄,一阵糊涂一阵明白,有时还会出现幻觉。到了10月中旬,李评梅突然神志恍惚、呼吸困难,靠吸氧维持生命。
“大部分人都对死亡有恐惧,谁都希望活着。但是当一个病人,踏入这个病房时,他已经从内心开始接受死亡了,但是又希望能有希望。”志愿者李伦说。
来自北京仁爱慈善基金会的李伦和同伴每周四来一次,他们的主要任务是陪患者聊天,疏导情绪。
李伦认为,死亡和出生是一样的自然规律,但身为志愿者的她也没办法给出“死亡辅导”,只能在聊天时表示尽量理解他们的痛苦。“愿意说出来(恐惧),可能就会好一些。”
“其实生命的意义是在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而不是数量。我们不能让自己的亲人,每天煎熬着为活人活着。”李评梅的女儿说,他们不愿母亲接受过度医疗,也不愿她受苦。
在她看来,只要母亲不难受,多活一天是一天,多舒服一点就是一点。
李评梅生前跟女儿提了几个心愿。一是一定要有人陪着她,还有要把老家的房子盖起来,另外想埋葬在老家。女儿和她商量,“家人在哪儿哪里就是家,葬的近了,我们想看你随时都可以,老家那么远,你一个人在那里我们也不放心”,李评梅答应了。
薛灵芸在确诊癌症后一年多就说要置办寿衣,让女儿带着她去买,挑好布料、颜色、样式,都手工做好。
“她看得特别开,总说不怕死。”但女儿还是尽量不与她聊生死,只聊家常。在薛灵芸左边病房,已经换了六位病人,右边病房换过一位。这些女儿都没让她知道,怕她难过。
安宁疗护中心自今年3月开办以来,已送走近百位患者。
也有病人因病痛想早点离世。“我们会尽量减轻他的痛苦,对症治疗。”中心主任王德林说,也会请心理医生会诊,进行心理疏导。
当有病人提出安乐死时,着实吓了护师孙文喜一跳。她和病人聊天发现,病人想要安乐死一是太痛苦,二是没有活着的意义了。
掌握“病因”后,医生护士以及心理师、志愿者会共同帮助他尽量控制身体上的痛苦,通过陪伴让他感受到爱,和家人一起找到他活着的意义所在。
疼痛与孤独
除了死亡,被临终关怀的老人也害怕癌症带来的身体疼痛和孤独。
10月26日上午,在首钢医院安宁疗护中心,尽管有药物止痛,一位老人还是疼痛难忍,大叫了一声,短促又充满哀伤。
“我妈妈在家喊疼的时候我们还以为她不够坚强,来了医院后护士说癌症晚期的患者身体是真的很疼。”李评梅的女儿说,提起母亲,她满是心疼和愧疚。
“死我不怕,我就怕痛苦。死,是人的一生必需的,但不能是痛不欲生的难受的死。”霍光说,有一次疼得厉害,他曾想过自杀。
他在四楼肿瘤科治疗时,刚住五天,隔壁床的患者就走了。患者63岁,比霍光小20岁。临终前身上插着管子,每天只微弱地呼吸,霍光看着就觉得难受,“那完全是受罪。”
在安宁疗护中心,一位得了胰腺癌的老人,身上安了止疼泵,每天24小时给药,才能坚持。“不可能完全不疼,身体难受都不爱说话了。”病人家属说。
他们也害怕孤独。李评梅的女儿回忆,心衰手术后,在CCU病房住了20多天,母亲开始闹着出院,“她不愿离开家人,一定得我们陪着。”
“有时候我们也不能做什么,就是陪着,听他们说。哪怕就是坐会儿打个招呼,也能让他们感受到关爱。”每周四上午,北京仁爱慈善基金会的四位志愿者会来到安宁疗护中心看望老人。
“你陪伴的每个病人,你在的那一刻,能让他开心就好,这也是医院的要求。”一名志愿者说。
在安宁疗护中心,一位失独患者第一次见到志愿者时,就问他们知道什么是孤独吗?
因为孤独,他晚上睡不着,只能玩手机看微信。严重时,他尝试过自杀。当他吃到第三片安眠药时,想到“如果我死了,我老伴怎么办?”之后,没有继续下去。
“我们今天到一个病人房间,他蹭地一下就从床上坐起来了,说我正郁闷呢,你们来了正好跟我聊天。”志愿者李伦表示,有时候,病人的苦痛不愿意跟家人说,可能是不想家人压力更大。
“不过我们也发现,有家人陪伴的病人状态会更好一些。”10月26日上午,志愿者到薛灵芸老人的房间门口,只是打了个招呼就去了下一个病房。“她的家人和护工都在,不缺爱,也不缺陪伴,所以我们把时间用在其他病人身上。”李伦说。
在薛灵芸隔壁房间,志愿者用了比别的病人更多的时间。这位老人得了阿尔茨海默病,神志已经不清。她每天躺在病床上,一位护工照顾她,家人偶尔过来看望。“她拉着我们说了很久,有时应和一句,大部分时间就听她一直说,其实有些听不懂,但是也待在那里听她倾诉。”李伦说。
在安宁疗护中心,有五位老人没有家属陪伴,除了霍光,其他有护工照料。他们的病房往往比较安静,有时会传出电视声和收音机的声音,大多人都只是躺着。病痛的折磨使他们无法做自己想做的事。
李伦说,对于无法交流的病人,家人或者志愿者能做的只有静静地陪伴,让他们感受到关爱。
笑容
被疼痛折磨,被孤独、死亡的阴影笼罩,让一些病人难受的话也不愿说。笑声渐渐成为病房里的“奢侈品”。但薛灵芸的女儿还是想着法子逗母亲开心,哪怕能有一刻笑容,也是好的。
薛灵芸女儿说,在安宁疗护中心,有了单间,还可以陪床,母亲心情好了很多。平时一位护士不忙时,还会跑过来,拉着薛灵芸的手给她唱歌,惹得她呵呵笑。
“活一天就高兴一天,活一天就算赚一天。”霍光说,“我就想安安稳稳的能吃饭睡觉。有病有疼痛,大夫帮我解决。我就这些要求,已经都达到了,就好了。”
“每位患者都不一样,治疗方案也因人而异。”护士长胡蕾说,比如一名叫杨乔的患者,家里人担心他得知自己真实的病情后会焦虑,我们也不会向他提及。只是会告诉他,现在病情比较重了,我们会怎么想办法改善他的症状,能让他尽量少些痛苦。
71岁的杨乔也是一位肺癌患者,经过多次化疗放疗后,病情依然没有控制住。现在癌细胞已经转移到脑、肝、脾、腹腔淋巴结。10月初,病情加重后他感到乏力、头晕,食欲不振。家人看他两三天没有吃饭了,中秋节没过就赶忙送他到安宁疗护中心。
妻子一直照顾着他,还手写了五大本治疗记录。到了安宁疗护中心后,医生改善了他的饮食问题,问起在这里如何,杨乔会微微笑笑,点点头说“挺好的”。
志愿者李伦回忆,一位9月份去世的结肠癌患者,生前一直安详乐观。虽然日渐消瘦,神情疲惫,志愿者给他读文章时,他总是嘴角上扬面带微笑安静地倾听。
家属们感激医生护士为患者所做的一切。今年6月份,一位患者家属捐赠给医院3万元人民币,希望用于医院安宁疗护事业的发展。
78岁的患者贾某是肠癌晚期,在安宁疗护中心住了45天左右,平静安详地度过了生命的最后时刻。
贾某妻子在致敬函中写道:“捐款不仅仅表达我们全家的感激,更是希望我国的安宁疗护事业能够更好更快地发展,为更多的患者和家属造福,这也是贾先生的遗愿。”
让贾某妻子记忆最深的是,丈夫住院期间虽然病魔缠身,但他脸上时常浮现发自于内心的笑容,这让她深感欣慰。
编辑:赵彦
关键词:临终关怀 安宁疗护 癌症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