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家长群“变味”的根源在家校生态
“排队”点赞、“盖楼”感谢老师、“炫耀式”晒娃、微商代购……原本作为老师发布通知、与家长沟通平台的QQ、微信家长群,已经悄然变味,每天动辄几百上千条信息,让不少家长和老师直呼“受不了”。家长群意义何在?究竟如何引导规范?
网络技术和通讯手段的发达,使得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便利程度大大提升,各种各样的微信群、QQ群早已来到我们身边。从一般的教育规律出发,对孩子的教育需要家长和学校、老师加强交流,这就是家长群存在的初衷和基本功能。事实上,网络群组在这方面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与此同时,“家校沟通”正是家长群与其他兴趣群、聊天群的主要区别:功能性大于消遣性。更严格来说,虽然这样的网络群组只是虚拟空间,但也不是消遣聊天的场所。尽管没有也不太可能进行强制规定,但这一点应该成为群内成员的共识。
某种程度上,“家长群”之所以引发“变味”的吐槽,某种程度上是因为群成员内部,在网络空间缺乏必要的规则意识,或者说“场合意识”。这就好像,不应该在家长会上聚集聊天,或讨论与此无关的内容。
再举个例子,作为单位员工的个体,自觉不在所供职的单位群里发布与工作无关的内容,应该是常识和职业习惯。同样的,一旦这样的个体转换角色变成家长,在家长群里也应该保持同样的意识。哪些内容不适合说,哪些内容不适合公开说……应该形成人所共知的边界。
要达到这一点,除了群内成员自觉遵守外,管理者应该负起责任,维护群内的正常讨论秩序。
从更高层面上看,网络群组背后同样是一个个真实的个体。正所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家长群也是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特别是家校关系的延伸。无论是对老师的“恭维谄媚”,还是对自家孩子的夸耀,抑或是种种误解甚至冲突……以上一切,在现实生活中同样存在。只不过因为网络的存在,让这变得更加显性和日常化。
如果厘清了这一层关系,最终的解决路径也就清晰起来。即使有的家长群出现“变味”,其根源并不在“群”,而是在家校关系上。只有通过种种手段,当教师和学生家长间的关系回归平衡和常态,群里的“乱象”也就不攻自破了。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家长 变味 根源 生态 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