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品牌·人物品牌·人物
九十一岁社区医生达式华义务服务三十年
听得清血压计,就一直干下去

达式华为居民提供基础医疗服务。本报记者 江 南摄
位于杭州市翠苑一区社区邻里之家的“达式华工作室”,早上8点左右就有居民陆续登门。
每周五上午,是“达式华工作室”的固定义诊日,为居民服务的是社区里四位退休医生,每人轮流值班,全年无休。其中最“年轻”的已经七十好几,而年龄最大的,是人称“医生奶奶”、已经91岁的达式华。
服务居民的“元老”
“最近血压都正常,高血压的药也不用吃了。”75岁的翠苑一区居民胡本兰拿着一个手掌大小的小本子,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血压情况、用药明细。她指着几处用红笔记录的血压说:“达医生很细致的,哪次血压偏高了,她都会用红笔标出来,提醒重点关注。如果去医院看病,拿出这个记录本,血压变化情况也清清楚楚。”
这间小小的工作室,一个上午已有40多位居民上门,来量一量血压、咨询下用药,也有的居民路过这里,看见达医生在,亲热地进来拉几句家常。这个社区高血压监测点为大家服务已经29年了,许多居民已经养成习惯,每周五都会来这里。“20多年,几乎每周见面,都是老熟人了。”达式华微笑地说。
达式华是1986年随女儿女婿迁居到杭州的,那时她已从医护岗位退休,却又闲不住地干起了基层医疗服务。“那个时候翠苑一带基础条件差,只见房子不见路,更别说公交车了,居民看个病不方便。”达式华和居委会商量,买一辆三轮车,专门用来应对医疗突发情况,同时,对那些每天要打针、换药,又行动不便的居民,由她负责上门免费服务。
1988年,全国重点城市搞高血压普查,达式华主动请缨当起了普查员。社区3000多个居民,经过这次普查,摸清了共有500多名高血压患者,而且大部分患者没有用药,对高血压知晓率很低。达式华把调查情况反映给社区,这才有了后来的社区高血压监测点,定期检测血压、指导居民用药、宣传卫生知识。从监测点成立一直到现在,达式华作为“元老”,从没间断过服务。其他几位退休医生因为搬家、身体等原因没法服务了,马上又有“接班人”顶上。
社区里的“健康热线”
20多年下来,“达式华工作室”为社区居民登记的“健康档案”,写满了一本又一本硬皮笔记簿,堆在一起有半米来高,居民每次量的血压、血糖指数、用药情况及并发症等,都细细记录下来。达式华前几年还自己花钱买了360多本便携的小本子,血压、用药等情况往本子上一写、往口袋里一放,方便患者随身携带、随时查看。
每到傍晚,达式华家的电话就成了社区里的“健康热线”,常常有附近居民来电请教各种医药问题。达式华的女儿是儿科医生,女婿是外科医生,一般晚上会回达式华家一起吃晚饭,也帮着一起解答居民的咨询,成了义务服务的“医药智囊团”。
达式华家里挂着一幅字:“困难留给自己,方便让予别人”。她说,这是她和老伴结婚时就定下的家训。老伴是1949年从美国回来参加祖国重工业建设的机械工程师,前两年患病去世了。几十年来两人相濡以沫,一直坚定不移地践行着这两句话。在女儿女婿、外孙女身上,家训也一直传下去。
在“达式华工作室”和社区其他医生共同努力下,翠苑一区高血压患者的病情都得到有效控制,几乎没有发生过与高血压有关的心脑血管意外。达式华说:“只要耳朵还好、能听得清血压计,我就会一直在工作室为大家服务。”
《 人民日报 》( 2017年11月09日 09 版)
编辑:赵彦
关键词:达式华工作室 社区医生 健康热线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