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巴黎恐袭2周年:伤痕难以愈合,枪声仍有回响

中新网11月13日电 (郭炘蔚)斯蒂芬妮·扎列夫的胳膊上纹着一只凤凰的纹身,那里有一个难以愈合的伤口。2年前,她在巴黎巴塔克兰剧院恐袭中被弹片击中,尽管得以幸存,但当晚的恐怖记忆永远留在了她的脑海中。
然而,2015年的巴黎恐袭所带来的伤痕,远远不止镌刻在130名遇难者的悼词里,和生还者的骨血之中。2年以来,针对平民日常生活的恐怖袭击并未止歇,愈加严格的反恐措施显示出了一些成效,却也有防不胜防的缺憾。恐袭枪声与爆炸声的回响,何时才能停止?
【这里不是“陵墓”】
2015年11月13日,巴黎发生连环恐袭,包括巴塔克兰剧院和法兰西体育场等在内的多个地点遇袭,导致至少130人遇难。其中,3名身穿炸弹背心的男子闯入正在举行摇滚演唱会的巴塔克兰剧院,造成90人死亡。调查显示,这次袭击是由“伊斯兰国”在叙利亚的领导层策划,并由回流欧洲的成员执行。
在遭遇袭击一年之后,装潢一新的巴塔克兰剧院选择了重新开放,首场演出是英国巨星Sting的演唱会。如今,剧院已经重开一年,剧院负责人朱尔斯·弗鲁托斯(Jules Frutos)在接受法新社采访时表示,这一年里,场地的平均上座率达到90%,乐迷们的回归“令人鼓舞”。
他表示,重新开放后的几个月里,组织演出并不容易。剧院重开的决定备受争议,也有不少乐手并不愿意回到这里演出。但现在剧院正在一点点“重回正轨”,弗鲁托斯称,不应该把这座音乐厅看做“陵墓”。
而对于袭击的幸存者劳拉·勒维克来说,那场噩梦的2年之后,她仍然感觉肩上负担着130名遇难者的重量,这让她的生活“陷入僵局”。勒维克和其他数十名幸存者一样,选择了纹身来“重新掌控自己的身体,将恐怖变成一些美丽的东西”。
大卫·布莱顿是研究身体艺术的社会学家,他表示,纹身能够让人们“重述发生的事情,纪念遇难者,和与死亡如此近距离擦肩而过的情绪影响”。他补充说,纹身往往也标志着“内心的伤痕”。
44岁的扎列夫则认为,她选择的凤凰纹身意味着“尽管那天晚上无比恐怖,但仍有许多事情值得为之而活”。

【枪声仍在回响】
巴黎恐袭之后,法国迅速颁布了紧急状态措施。然而,随之而来的多次袭击,让这条措施在2年内延续了6次,到2017年11月1日,才被法国总统马克龙签署的反恐法取代。新的反恐法,将紧急状态的部分措施常态化,受到了不少非议。
与此同时,2年以来,仅仅是同样针对娱乐场所的大规模袭击,就包括2016年6月的美国奥兰多市夜店袭击,2017年新年的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市夜店袭击,5月的英国曼彻斯特演唱会袭击,和10月的拉斯维加斯演唱会袭击等等。
美国《W杂志》网站称,在这些活动中,陌生人因为共同的热爱聚集到一起。对此的袭击不仅是对生命的侵犯,也是对人群建立纽带的空间的侵袭。而从法国尼斯、德国柏林、英国伦敦、西班牙巴塞罗那再到美国纽约,更多针对平民的袭击仍在发生。
近年来,恐袭的方式倾向“碎片化”。行凶者更多选择开车冲撞人群、持刀砍杀、开枪袭击等方式,袭击策划简单,作案工具常见,袭击对象又往往是缺乏严格安保措施的平民日常生活场景,存在“低技术、软目标”的特点。这种袭击很难被安全机构发现,令人防不胜防。
另一方面,欧洲刑警组织曾在报告中指出,“伊斯兰国”生存空间遭到极大打压后,前往叙利亚和伊拉克的极端分子陆续“回流”欧洲,将给各国带来更大的反恐压力。
事实上,从根源上而言,中东地区难以平息的动荡局势,和西方国家内部的未得解决的移民融入问题,构成了极端主义滋生蔓延的土壤。如果只是单纯的进行“被动防御”,恐袭爆炸声与枪声的回响,恐怕难以终止。(完)
编辑:周佳佳
关键词:巴黎恐袭2周年


芝加哥艺术博物馆举行活动庆祝中国农历新年
伦敦举行新春巡游庆祝中国春节
马来西亚槟城举办热气球节
“欢乐春节”走进联合国
铁路职工坚守岗位 保障旅客安全出行
好莱坞环球影城内的“中国年味”
国博举办新年迎春书画展
英国议会下院将对“脱欧”协议替代方案进行辩论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