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儿童教育专家:微信家校群全天候无缝交流没必要
无穷无尽的消息带来无穷无尽的焦虑
尹建莉:微信家校群全天候无缝交流没必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蒋肖斌

视觉中国供图
★盲目焦虑的家长,没有自己的思考,就像一个人走在丛林中,茫然不知所措,东西乱撞。如果家长心中有培养和教育孩子的地图和观念,就不会被很多事情左右。
★微信群只是一个工具,工具是中性的,没有对错。如果正确利用,能带来家长与学校之间的无障碍沟通;如果利用不当,则带来负面作用。但是,出问题的不是微信群,而是教师和家长双方的素质。
★如果我是老师,我会希望家长在群里少发言,不必说客套话,减轻彼此的工作量。不然我一个人面对那么多内容,每个家长都来说一声谢谢,很累。
★家委会并非“实权”机构,家委会成员没有或者说不应该有其他利益,家委会的主要功能就是家校沟通——把家长的要求反映给教师,教师把自己的想法传递给家长,维护学生的权益,促进学校的工作进一步改进。
★微信群是一个小社会。一切当下社会存在的问题都会在微信群里显示。微信群又是一个特殊的小社会,最终指向儿童,但这最核心的人群——儿童,却没有发言权。所以,家长和教师更要慎重,谈及学生问题,要注意方法,照顾双方感受。
看到一则家长“凭实力”竞选家委会的新闻引爆了舆论,焦女士一点儿也没感到震惊,这不就是自己每天都在经历的生活吗!
每天下午3点,焦女士就开始盯着名为“××小学三年级二班”的微信群坐立难安,等待班主任在群里汇报学生一天的表现。表扬自家孩子一句,仿佛脸上有光,批评一句,又恨不能立刻回家收拾“小兔崽子”;发展到后来,没被表扬都像被批评了一样。
班主任说完,例行程序就是家长们排着队道谢。虽然不知道老师是否真的在乎这些虚礼,但焦女士的想法代表了大部分家长的心态,害怕少说一句会对孩子不利,那就不如多说一句。逢年过节就更热闹了,家长大概个个都是中文系毕业的,吹捧起来清新不落俗套,甚至还有人用老师的名字作起了藏头诗。
设立家校群的初衷是方便家长与学校(教师)之间的联系,也不知从何时起却成了负担,24小时消息带来了24小时焦虑。
著名儿童教育专家尹建莉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时说,从当下社会层面来看,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焦虑。“盲目焦虑的家长,没有自己的思考,就像一个人走在丛林中,茫然不知所措,东西乱撞。如果家长心中有培养和教育孩子的地图和观念,就不会被很多事情左右”。
有思考力的家长不会每天都被群里的表扬和批评带跑
有人总结家校群中的家长有这么几种类型:一是老师的绝对拥护者,老师一发话,马上回应“您辛苦了”;二是晒娃求关注,每天把孩子完成的作业第一时间发到群里;三是“打酱油的”,别人说谢谢我也跟一句;四是“潜水的”,没有必要就不说话。
但无论哪一种,身为家长,都得时刻盯着微信群。然而,全天候的无缝交流真的有必要吗?尹建莉的答案十分确定:家长和学校(教师)之间根本不需要如此频繁的交流,这对双方而言都是负担,彼此打扰,十分低效,“真正的高效交流是在双方需要时再交流”。
在尹建莉看来,微信群只是一个工具,工具是中性的,没有对错。如果正确利用,能带来家长与学校之间的无障碍沟通;如果利用不当,则带来负面作用。但是,出问题的不是微信群,而是教师和家长双方的素质。
比如,很多家长成天盯着家校群,看到老师在群里表扬这个批评那个,看到表扬开心,看到批评紧张,这是很正常的本能反应,但一个真正有思考力的家长,不会每天都被表扬和批评牵着鼻子走。
家长焦虑,其实老师也茫然不知所措:家长说了“谢谢”,该不该一一回复?回了这家漏了那家,家长会不会有想法?当微信群被铺天盖地的垃圾信息刷屏,老师不得不时刻瞪大眼睛,生怕怠慢了什么重要信息。
尹建莉说:“如果我是老师,我会希望家长在群里少发言,不必说客套话,减轻彼此的工作量。不然我一个人面对那么多内容,每个家长都来说一声谢谢,很累。当然这是我个人观点,不排除有的老师享受来自家长的‘巴结’。”
陪写作业,上传视频……教师不能转嫁职责
晚上回到家,焦女士也不能消停。老师布置了各种需要家长配合的作业,给孩子拍视频、做PPT,并及时上传。焦女士感叹:“这比自己上学时还累。”
家长有没有义务陪孩子做作业?尹建莉的答案也十分确定:“这肯定不对。教师的职责是给孩子布置作业、检查作业,家长能帮就帮,不能帮也不能强行分配,那是教师转嫁工作和职责。”
那家长如果对学校(教师)有不满,如何解决?这时候,才是当初忙着竞选家委会的家长该真正发挥作用的时候了。公立学校的家委会并非实权机构,家委会成员没有或者说不应该有其他利益,家委会的主要功能就是家校沟通——把家长的要求反映给教师,教师把自己的想法传递给家长,维护学生的权益,促进学校工作进一步改进。
尹建莉回忆,自己当家长时,当学校的要求越来越细,“有的我会配合,有的我会置之不理”。女儿小时候,老师要求孩子把没背会的定理写10遍,她就觉得这样做不对。这时候,最差的态度是一边抱怨一边迎合,最好的方法应该是由家委会出面和老师沟通,“如果很多家长联合起来表达,相信教师会做出改变的”。
而让初中学生家长张女士最烦的还不是作业,而是老师在群里发布的各种活动信息。老师经常在群里问:出去春游,哪个家长能帮忙安排交通?排练节目,哪个家长能帮忙租衣服?每次都有家长特别积极地承担,甚至连钱都自己出。
张女士说:“我家经济条件一般,养孩子已经压力很大,无权无势,没法帮忙。每次看到老师发这样的信息,我就紧张。”
对此,尹建莉也有些无奈:微信群就是一个小社会。
微信群是个小社会,主动权在家长
一年级学生家长张先生这两天有点头疼。开学不久,儿子还没适应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变化,上课总是不守纪律,被班主任让淘气孩子站到教室前边拍照,并发在家校群里公开批评,“就像被示众一样”。
尹建莉认为,在家校群这样批评孩子,当然不对!不仅伤害孩子,还伤害了家长。“家长也是普通人,为什么要把孩子的隐私暴露在微信群?这涉及教师的修养。”
尹建莉说:“其他家长也不要觉得于己无关,甚至还在群里为老师帮腔。今天是别家的孩子被‘示众’,明天也可能轮到你。当看到教师对某个家长不礼貌的时候,家长一定要联合起来制止。这么多人的智慧一定能找出优化的方案,这个主动权在家长。”
“微信群是一个小社会。”尹建莉反复强调这句话,一切当下社会存在的问题都会在微信群里显示。微信群又是一个特殊的小社会,最终指向儿童,但这最核心的人群——儿童,却没有发言权。所以,家长和教师更要慎重,谈及学生问题,要注意方法,照顾双方感受。
驾驭微信群走向的不只是教师,更多的是家长。有的家长把不良习气带进了群里,比如攀比、阿谀奉承等。张先生坦言,家长们在群里地位的高低,是由孩子的成绩决定的。有一次,一名“学霸”的妈妈“透露”了一下孩子使用的某种复习资料,很多妈妈像崇拜太后一样地崇拜她、奉承她,纷纷集体购买。甚至有一次,这位家长谈起自己孩子吃某个牌子的保健品,大家也一窝蜂地去买。
尹建莉觉得,在微信这个小社会,一切社会上的好坏,在这里都不可避免,但具体到个人,如果双方都能摆正位置,就能做好自己。尊重老师,尊重家长,尊重孩子,牢记这三个尊重,就能处理好家校群中的复杂关系。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家长 微信 孩子 老师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