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医药科技医药科技
高科技改变大脑结构 人越来越笨?
当今时代,日新月异的智能科技发展,总为人类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不久前,有美国研究者认为,科技对人类智力的影响可能是“致命的”,因为当今的数码科技大爆炸,在为人们生活带来便利之余,同时也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习惯和沟通方式,甚至造成人类大脑内部的剧变。刨根问底,科技到底是让人变得广博,抑或变得浅薄呢?

新发现
网络越发达人越笨
不久前,一篇刊登于美国《赫芬顿邮报》的报道引起热议,在这篇名为《网络让我们变笨?数码科技正在改变我们的大脑、思考与阅读行为》的研究中提到,在这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人类的大脑正不断地被智能科技“重新塑造”。有研究者表示,在过去没有电脑也没有网络的时代,人们的生活虽然不够方便,但脑子里却拥有海量的知识和生存技能;然而新科技的出现却扼杀了人类的这项才能。
长时间面对电脑和手机屏幕正在威胁着我们的健康,电子产品除了会发出蓝光,阻止夜间人体褪黑激素的分泌、影响深度睡眠品质之外,还会令我们的注意力难以集中。一项来自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结果显示,数码科技大量分散了学生们的注意力,新科技更容易令人分心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如果你认为被“分散注意力”只是小菜一碟,那么“记忆力衰退”呢?没错,研究显示在网络环境中成长的一代人,比起他们的父辈更容易健忘,原因是在阅读时停下来查看邮件或收发短讯,会使尚未变成长期记忆的短期记忆从脑中被抹去,使大脑无法进行深入或有创造性地思考。
正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当人类在享受互联网所带来的便利之余,另一方面也在承受着科技所带来的副作用。如果你和日常上班族一样,每天都频繁使用电脑、智能手机和搜寻引擎,你要小心,因为这些新科技产品会促使大脑神经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并且会在强化新的神经通道时逐渐削弱旧的通道。渐渐地你会发现,自己变得只能接收信息碎片,越来越难进入深度思考之中。
读者不禁要问,我们的大脑,真的就这样被高科技“改变”而变笨吗?
令人担忧
智能科技让年轻人不爱思考
毋庸置疑,科技的发展对于人类而言是一种进步,但如果从另一个角度看,似乎并非如此。英国伦敦大学的研究发现,如果过分依赖GPS导航,就会阻断脑部海马回形成新记忆的功能活动;相反,如果人的驾驶行为依赖的是大脑空间记忆,那么司机就能通过视觉线索建立“认知地图”来记住路线,由此可以预防未来大脑失忆症。难道说,科技的进步对于我们的大脑神经系统而言,会造成“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的现象?就此话题,记者采访了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中心的蒋斌教授。
“现在科技越来越发达,人类越来越懒惰,身体运动机能确实有退化,好比说,通宵玩电脑游戏甚至会出现眩晕、晕倒、记忆力下降等症状。有研究表明,每天花大约10小时上网的大学生大脑皮层的灰质,比每天上网2小时以下的学生要少,而灰质是负责大脑思考的部分。”蒋教授告诉记者,现在年轻人中患 “痴呆症”的人数逐年增长,“提笔忘字”就是最好的例子。
在日常生活中,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用惯了电子产品,导致很多人只会用零散的语言交流;用游戏和电视节目取代了传统阅读,以至于人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下降。对此,蒋教授告诉记者,根据生命现象中的“用进废退”理论,大脑皮层中调控阅读和语言的中枢使用的少了,自然会发生“倒退”;而过分依赖GPS导航,也确实会妨碍大脑海马回形成新记忆的功能活动,使得空间记忆能力下降。
专家声音
不用担忧
应对退化,大脑重塑做出调整
有了手机、电脑,可以做到足不出户,就能达到基本生活需求。无论坐地铁还是走路,常常看到很多低头族。有研究者警告说,而今人类的大脑正不断地被智能科技“大幅重塑”。此话一出,有不少网友都在担心自己会因此而“变笨”。
然而对于这份忧虑,蒋教授却给出了一颗“定心丸”——因为人类的大脑很“聪明”,会随着这些由高科技带来的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做出相应的调整,所以当今科技的进步并不会导致我们的大脑神经系统发生“退化”。
“其实人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就是要不断顺应新的变化,现代人和几百年前的祖先相比,体格和肌肉的力量是下降的(长期的体育锻炼的人除外)。尽管现代人大脑的部分功能下降了,但智力是提高的。”他告诉记者,现在的人,无论是在锻炼身体、排队买东西或者过马路等红灯的时候,甚至在晚饭闲聊的间隙,都使用手机或者其他电子设备完成一些工作,这就是智能高科技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对此不必过度恐慌。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电子产品的增加,的确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蒋教授认为,虽然说高科技使得人们“越来越懒”,但从总体上看,还是利大于弊的。“高科技产品的不断使用,逐渐重塑了我们的大脑,我们因此变得更加‘眼疾手快’。”
话题延伸
大脑具有可塑性
广州日报:有研究者提出,科技的发展就好比一场革命,数码科技大爆炸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习惯和沟通方式,更在人的大脑里造成剧变。那么我们的大脑,是否具备改变自身以回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蒋斌:是的。人出生后,各种感觉经验刺激(如声、光和触觉等),学习知识和技能训练等不断改变我们的大脑,使得大脑内部的神经网路顺应这些感觉刺激或技能训练,并留下相应的“印迹”,最终造就一个高智力、高技能、富有创造力的人。大脑的神经结构和功能可以被外界感觉经验所改变的能力,称为“大脑可塑性”。
广州日报:您所提及的人类大脑具备“可塑性”,换句话说,就是人类的神经系统能够适应变化而发生改变。请问有哪些具体的呈现呢?
蒋斌:大脑中神经网络的结构重塑发生非常快,如将人的食指和中指用胶水粘在一起,一天后就发现大脑运动皮层与手指的对应关系已发生了变化。将多年演奏小提琴的人与未接受任何音乐训练的人对比发现,当刺激左手小指的时候,有长年小提琴训练的人比未经训练之人激活更多对应的躯体感觉皮层,而且激活区域的大小与学习小提琴的起始年龄呈正相关,这些都是典型的例子。
广州日报:麦克马纳斯说,人们有各种各样的梦想和幻想,可我们并不善于实现它们。或许科技对于人类而言,是一种“神经重写”?
蒋斌:人类的大脑其实潜能无限,比如说“盲人有较强的听觉和触觉”“聋哑人有较强的视觉”等,都证明了大脑在外界环境变化之下可以做出相应改变。在高科技飞速发展之下,高科技产品在很多方面改变了人类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大脑同样会做出相应的改变去适应,让人类更好地适应已经发生改变了的新环境。(记者黄岚)
编辑:赵彦
关键词:高科技 改变大脑结构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