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聚·焦点聚·焦点
从大铁牛到高速大桥:黄河渡口的千年之变
新华社太原11月22日电(记者王学涛)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早在公元前541年春秋时期,黄河上就有了第一座大型的浮桥——山西蒲津桥。
建设者在运宝高速公路黄河大桥工地上加紧施工 新华社图
这座历经两千多年的浮桥,早已淹没在历史的风尘中,但1989年挖掘出土的铁牛、铁人等文物,将古代的繁华展露得淋漓尽致。
四只铁牛静卧在黄河蒲津渡遗址上,圆目怒视,竖耳聆听,前腿蹬,后腿蹲,好像在拔河比赛,一股“沧桑未改牛脾气,进退还凭铁骨头”的气势。每尊铁牛旁站着一个铁人,据推测分别来自不同民族,表现出各民族间的团结友好。
蒲津渡遗址博物馆主任尉会萍介绍说,铁牛、铁人等是唐朝开元12年(724年),唐玄宗李隆基倾全国之力,耗用了当时年产铁量的80%,用800吨铁打造的牢固蒲津浮桥的地锚。据考证,当时在东西岸各四尊铁牛,面对面对拽8根铁链,铁链上并排连接100多只船,船上平铺木板。
“之所以选牛造型,是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牛是镇水之宝。”尉会萍说。
事实上,蒲津桥一直不断被改修。从春秋到北魏,它是不固定性的浮桥;从北魏到唐开元年间,为竹缆连舟固定式的浮桥;从唐开元到元代桥被烧毁,则是铁索连舟浮桥。
除了桥,古人还要修凿栈道以便于黄河纤夫挽船。黄河漕运曾是古代连接中原与关中的重要经济命脉,因运输量大、时间短、耗费少,而被历代统治者重视。黄河古栈道与漕运盛衰同步,西汉是开创期,东汉是推广期,唐代是最盛期,唐以后逐渐式微。
目前,运城市平陆县是黄河上保留古栈道最集中的地方,总长约4032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走在时断时续、被时光打磨得光滑温润的通道上,记者发现,所有的木构件已荡然无存,岩壁上深深的绳磨槽痕,仿佛穿越时空,让人听到了船夫的号子声。
与长江三峡古栈道不同,黄河古栈道大多数地段先在岩壁上向内开凿出通道,然后再凿壁孔、插木梁、铺木板。除了方形壁孔、底孔外,黄河古栈道上还有别的地方没有的牛鼻孔、立式转筒等遗迹。
“这些独特之处,充满了古人智慧。”平陆县文物局综合办主任马博文说,以牛鼻孔为例,在牛鼻孔之间系上绳索,可供纤夫挽船时手拉助力使用。漕船在河中停下时,也可将缆绳系在牛鼻孔上,保证安全。
黄河上古渡口众多,吴王渡是其中之一。它曾是连接山西临猗和陕西合阳的重要水上交通要道。如今,建成约十年的浮桥连起了秦晋之好。
“乘渡船要半小时,船晃得人头晕,现在过浮桥跟在平地上一样,只需几分钟,还很安全。”通过吴王浮桥来山西旅游的陕西游客曹志民说,他累了就会到黄河边散散心,呼吸下新鲜空气,眺望下黄河,心情也会舒畅许多。
随着时代发展,黄河上的古渡口大多已荒废,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黄河大桥。
虽然已入冬,但运宝高速黄河大桥建设工地上,工人正干得热火朝天。山西路桥集团运宝黄河大桥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解卫江说,大桥从2015年9月开工,预计2018年10月交工。届时,大桥将优化晋西南、豫西北交通网,对文化经济交流起助推作用。
“以前人们渡河靠索桥、羊皮筏子、渡船、浮桥等,新中国成立以来,修了很多混凝土桥。如今,国家提倡钢结构、大跨径(的桥梁),不仅降低造价,还有利于防洪排洪。”解卫江说。(完)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黄河 铁牛 大桥 浮桥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