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读·榜样读·榜样
听!上海科技创新之潮在奔涌
晨曦破晓,上海崇明岛的长江入海口,席天卷地的浩然之气随涛涌起。96年前,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这片热土诞生,从此,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精神源源不断,滋养和激励着前赴后继的革命者和建设者。他们在不曾停歇的开拓创新中,诠释和发扬这座城市的精神品质。
时光流转,当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的重要指示响彻十九大会场之时,千里之外上海滩的潮声与之共振。上海对标全球,追求卓越,踏浪迎风,再次出发。
创新之城——
牢记使命,敢为人先
中国飞机制造业曾经走过一段艰难、坎坷、曲折的历程。在中国商飞设计研发中心C919项目办公室主任袁文峰的回忆中,2007年国产支线飞机ARJ21进入总装关键阶段时,还面临着很大挑战。也正是在那一年的9月,习近平同志来到ARJ21总装“百日会战”动员誓师大会。“新支线飞机项目承载着党和人民的重托,承载着中国民机产业发展的历史使命。”习近平同志的讲话提振了新支线飞机项目团队的信心,给科学家们注入了攻坚克难的动力。
2017年5月5日,中国首款喷气式干线飞机C919首架机首飞成功,翻开了中国民用航空史册的崭新一页。截至目前,C919的订单总数达785架。
走进中国商飞设计研发中心的综合试验大厅,“一以贯之,锲而不舍,扎扎实实,脚踏实地”的红色大横幅高高悬挂。此时的研发工作,早已摆脱曾经的困境,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科技创新注入了以人为本的内涵。
“国产大飞机的研发和应用,最终要服务于人民群众。”袁文峰表示,“我们的设计致力于让飞机更为环保,给旅客提供更大乘坐空间、温馨体贴的舒适环境。”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在成绩面前没有人骄傲,因为上海的科技创新承担着更大的使命。大家忘不了10年前习近平同志的嘱托:“上海要更加注重航空战略产业的发展,并将其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以此来推动上海创新发展,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新的贡献。”
未来之城——
对标全球,追求卓越
创新型国家离不开人才队伍建设,上海以党建为引领,走出一条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新路子。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强调,向“以培育战略人才为中心,持续加强科技创新人才的队伍建设”的目标迈进,是上海科技战线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实践。
2013年7月17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国科学院考察工作时指出,中国科学院要牢记责任,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位于上海的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卫星创新院),正是这“四个率先”重要指示的坚定践行者,无论是技术攻关、科研体制机制改革,还是人才建设,卫星创新院始终走在创新之路的前列。
卫星创新院院长于英杰介绍,卫星创新院现有374名党员,占职工总数的63%,党总支凝练出“党建跟着队伍走,支部建在发射场”和“勤于学习、勇于创新、敢于挑战、善于合作、甘于奉献”的特色党建文化和创新文化。
卫星创新院共计发射25颗卫星,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天宫二号伴星等科研成果惊艳全球。在习近平同志2017年新年贺词和十九大报告中,“天宫”“悟空”和“墨子”都得到肯定,成为中国科技发展事业的骄傲。
在AIT厂房的一角,结构热控副主任工程师陈龙正在和装配技师黄志晶、项斌一起,忙于卫星的总装工作。这3位不到30岁的科技工作者告诉记者,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热情正是在一次次实验中得到提升,这得益于“对标全球,追求卓越”的高标准、高要求。
融合之城——
海纳百川,兼收并蓄
2007年7月,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与杭州市党政代表团座谈时强调:“上海成其大,就在于它包容,上海就要有一种自觉,一定要有包容心。”在这样的精神指引下,上海加快建设重要创新机构和重大创新平台,敞开胸怀迎接八方来风,世界各地的行业精英纷至沓来。
党的十九大期间,“费林加诺贝尔奖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在华东理工大学成立,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伯纳德·费林加出任外方主任。预计在12月,他与上海科技大学特聘教授库尔特·维特里希的申请会获批,两人将成为首批来沪工作并拥有“中国绿卡”的诺奖得主。
通用电气公司(GE)落户上海以来,先后建设数字创新坊及航空智能制造和再制造创新中心。在GE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段小缨看来,“上海在人才政策体系建设、人才服务等方面为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才在沪安居乐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新时代,上海将以斗志昂扬的精神状态履行“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使命,为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梦想的太阳已经在东方的海平线上喷薄而出,万道霞光正在眼前。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上海的科技创新之潮腾起巨浪,激起新时代的声响,奔向未来。(记者 彭景晖 孙嘉靖 颜维琦)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创新 上海 科技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