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

维汉“兄妹”携手创业十四年

2017年12月07日 15:31 | 作者:张庆华 | 来源:中央统战部网站
分享到: 

一个是维吾尔族下岗女工赛乃瓦尔·米吉提,一个是从江苏省张家港市来伊宁市谋生的汉族裁缝陆友生,因为14年前的一次合作,两人共同走上了创业之路。

在陆师傅的协助下,赛乃瓦尔把一个小裁缝店经营成一家上规模的民族服饰生产企业,安置了70余名少数民族员工就业,并为上千名来自全疆各地“求师学艺”的年轻人传授技术。

因为信任和互相帮助,两人成了兄妹,两家成了亲戚,企业里4个不同民族的员工成了“一家人”,他俩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就是要把这份民族情延续下去,把手艺教给更多的人。

11月22日上午,陆友生像往常一样,在一台缝纫机前手把手地教新员工缝纫技巧。车间内,有三十多个正在制作服装的姑娘,她们大部分来自农村,有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

这些姑娘们跟着陆师傅一边学手艺、一边学国语。她们的手艺在一天天长进,国语也说得越来越流利。

陆师傅教得细心,姑娘们学得认真,遇到专业术语不容易听懂时,赛乃瓦尔就会过来当翻译。这种配合默契的场景,在伊宁市喀赞其民族手工业基地的伊宁市谭娜孜商贸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里常常能看到。

现在,赛乃瓦尔已是谭娜孜商贸有限责任公司的总经理了,48岁的陆友生也成了公司的服装设计裁剪师兼高级技术员。

1997年,在原伊犁毛纺织厂工作了8年的赛乃瓦尔下岗了,她推上自行车,走街串巷,开始推销厂里折算给她的布料。

2002年,有了一点积蓄的赛乃瓦尔在毛纺织厂院内开了一间15平方米的小店,起初只卖布料,但在一年的经营过程中,她发现不少顾客买了布料后,还想做成衣服。于是,她就把小店改成既卖布料又做衣服的裁缝店。

赛乃瓦尔急需聘请一位手艺好的裁缝师傅。正好,有裁缝手艺的陆友生找上门来。

陆友生用赛乃瓦尔给的一块布料,当天晚上就做出了一套衣服,第二天一大早拿到店里来,看到这么好的手艺,又有这样的诚意,赛乃瓦尔被打动了。于是,他俩开始了合作。

裁缝店接的活时多时少,为了把生意做起来,赛乃瓦尔和丈夫、陆友生三人到伊犁河谷各县市跑业务。他们跑学校、医院、机关单位,还穿上样装给顾客展示,按照客户的要求,加班加点赶制工装,再送货上门。

“我们做的衣服质量好、价格合理,又能按时交货,顾客慢慢多了起来。”赛乃瓦尔说,她和陆师傅经常相互鼓励。

后来,赛乃瓦尔又在市区繁华地段租了一间200多平方米的厂房,招收了20多名员工,和陆友生一起边干边教员工缝纫技术。

随着越来越多鼓励再就业的政策出台,伊宁市妇联和劳动就业部门通过发放小额贷款、提供免费培训、去内地参观学习等方式,为赛乃瓦尔和她的企业提供资金、技术和管理方面的扶持,还通过各种展会,帮她推销服装产品,使企业的知名度越来越高。

如今,谭娜孜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已是伊宁市小有名气的民族服饰生产企业,在高中档服饰、礼服的设计生产方面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还拥有6家专营店。

随着时间的推移,赛乃瓦尔一家与陆生友一家也越走越亲。“我们就像亲兄妹一样。”赛乃瓦尔说,每年过肉孜节、古尔邦节时,她都要请陆师傅夫妇和他们的汉族朋友来家做客;过春节时,她和家人也一定会到陆师傅家去拜年。

赛乃瓦尔的父母也很喜欢陆师傅夫妇,两家聚会时,她妈妈总会说:“我的‘大儿子’来了。”

当年,陆友生夫妇来新疆时,把女儿留在了老家。去年,陆友生的女儿第一次来到伊犁,见到赛乃瓦尔和她女儿后,高兴得不得了,两个二十岁刚出头的姑娘十分投缘。

今年,陆师傅的女儿又来电话说,特别想来伊犁见她的维吾尔族姑姑和妹妹。

这些年,赛乃瓦尔和她的企业先后获得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多次表彰和奖励,这让她感到应该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

赛乃瓦尔知道,她的成功,离不开党的好政策,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大家帮了我,我也要帮助大家。”赛乃瓦尔不仅加入了伊宁市“爱心妈妈”组织,还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公益活动,拿出数万元帮扶贫困大学生,长期资助伊宁市巴彦岱镇干沟小学的十名贫困儿童。

2006年以来,陆续有千余名全疆各地的学员慕名来赛乃瓦尔的公司学习,遇到家庭困难的学员,她和陆友生不仅不收学费,还免费提供食宿。现在,很多学成而归的学员能靠裁缝手艺谋生了。

这些年来,一些公司总想用高薪和优厚的待遇“挖”走陆友生,但都没能如愿。“如果只是为了挣钱,我完全可以回内地发展。”陆友生说,他与不同民族之间建立的这种亲情,用再多钱也买不来。

赛乃瓦尔说,陆师傅就像她的“靠山”,有他在,今后的创业路上,心里更踏实。(文/张庆华)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维汉 创业 师傅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