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沸点 沸点
年薪48万招清华北大学生养猪 毕业生:是不是忽悠?
原标题:年薪48万招清华北大学生养猪 你怎么看?
近日,一家以集约化生猪养殖为核心业务的企业在校园招聘时,给清华北大等众多名校毕业生开出了几十万的高年薪。
那么,这么高的年薪靠谱吗?名校生养猪靠谱吗?
“月工资:本科2万+、硕士2.2万+、博士2.4万+,首年年薪24-48万+”,这是该企业今年给清华北大毕业生开出的价位。
该企业2018年校园招聘信息中,不少知名高校的毕业生都被“明码标价”。
毫无疑问,对正在面临就业压力的毕业生而言,这是一组具有足够诱惑力和冲击力的数字。
招聘现场几乎没人家里养猪
据解放日报报道,11月8日,该企业于上海交通大学举办的宣讲会现场来了67名学生。
“知道我们是做什么的吗?”企业人力资源专员站在讲台前,握着话筒大声问道。
“养猪的!”底下的学生异口同声,随后哄堂大笑。
“你们家里有谁养猪?”她追问,却无人应答。
“你家不是养猪的吗?”叶鹏(化名)拱了拱旁边的人,后者才不太情愿地举起手,成为在座67位学生中唯一的一个。
这一幕发生在该企业“精英招聘”(985高校)的宣讲会现场。

企业招聘信息(来源:企业官方微信)
不少学生是被高薪吸引而来
“我还真没看过猪。”当被问到“对养猪有没有概念”的时候,家住江苏无锡市区的叶鹏说自己只在农场里看过牛、羊、鸡,但对猪的印象“停留在屏幕上”。
他就读于上海交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投递的岗位是农产品分析师,专业并不对口。
不过,他曾在多家外人看来“高大上”的咨询公司、基金公司实习过,对行业研究有一定经验。“其实这个岗位,主要就是看数学。”他说。
“养猪公司在一般人的印象里就是喂猪,感觉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但实际上第一产业是永远不会倒的产业,而且集约化养猪跟以前也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在金融行业工作过两年又回校念硕士,叶鹏对职业的选择有更深体会。
经同学介绍,他才开始关注这家“从没听说过”但“月薪两万加”的养猪公司。记者发现,绝大多数前来应聘的非农学专业学生此前对这家企业都闻所未闻。
像叶鹏一样被高薪吸引而来的学生不在少数。除了交大学生,还有来自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的应聘者。
复旦心理学硕士梁骏(化名)申请的岗位是总经理助理。他花了两个小时挤地铁,穿着专门为校招购买的千元西装,赶来参加面试。

招聘会现场(图片来源:解放日报·上观新闻)
养猪卖肉,“掉价”?

该企业招聘宣传H5截图
“有句话说,喜欢一个人,始于颜值。找工作也是一个道理。”做了两个月的精英招聘,宋云睿说自己遇到太多因高薪而来的毕业生,“希望他们真的热爱这份事业,而不是仅仅看到工资高就盲目从众。”
其实,名校学子养猪早非新鲜事。身为北大毕业生,因干上杀猪一行而闻名的陆步轩曾说自己“给母校丢了脸、抹了黑”,多年后主动选择投奔北大师兄陈生的食品公司,称“我在全国应是较顶尖的猪肉专家”。陈生也说,养猪卖肉是“能托付一生的行业”。
近年因环保压力,行业转型加快,各地猪场拆迁如火如荼,大量中小养户逐步退出,温氏、牧原、正邦、大北农等大型生猪养殖企业快速扩张,专业型人才的需求缺口激增。规模化、智能化、信息化程度提高,对养猪生产经营的管理要求越来越高。
温氏集团2017-2018年将招聘技术及管理人才1700多人;牧原2016年校招报到668人,2017年激增至2310人,2018年的人才需求规划更是达到2870人,其中精英招聘计划共计252人。据宣讲会发布信息,201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的王春艳,正是牧原启用的年轻人才之一,工作一年后就掌管集团人力资源部。
“大多数北上广名校的学生,心气比较高,不太愿意进这种企业。企业很清楚这一点,所以才以高薪为卖点。”在叶鹏看来,目前大众还是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养猪行业,但他觉得养猪和其他行业没有本质分别。
“没什么掉价的。”梁骏对现代农业的前景和三四线城市发展颇为看好。
不过,宣讲会上,除了感觉薪水“水分高”,不少学生还因和公司“气场不和”而中途选择退出。
企业文化跟不上扩张速度
“无论是总部还是子公司,离职率都很高。”舒克在今年7月12日入职牧原,进入某子公司发展建设部工作,于上个月辞职。他记得,总部校招应届生500人大群,在他离开时只剩300多人。
“不可能所有精英生都当副总吧?很多人第二年工资反而没有第一年高,从而大面积离职。”他说。
宣讲会上,宋云睿展示了拜猪大典、拜师大典等公司活动照片,并播放了董事长秦英林一段关于企业价值观的讲话,时间超过15分钟,被学生们评价为“老气横秋”“形式主义”“个人崇拜”。
此外,“坐在酒店的床上面试”“多次打断发言”等细节也让应聘学生感到不被尊重。
舒克认为,公司最大的问题是企业文化跟不上它的扩张速度,“连我这个双非985硕士都难以忍受”。他举了一个例子:每天晨会,一堆人在外面站成两排喊“好、很好、非常好”,还曾朗读过《拜猪文》,“尊重猪就是尊重自己,崇拜猪就是崇拜自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毕业的吴康选择了坚持。同样在今年7月入职,他已经适应每天早上7点去猪场上班的生活。入冬以来,为了防止带入传染病菌,他和同事们都住在养殖场。最近正值培训,有时晚上9点多才能吃上饭。“我是农村来的,可能更能吃苦一些。”
“现在工资还不太高,但公司这几年发展较快,而且以成果为王,多劳多得,比较公平。”吴康对今后薪水的涨幅和晋升充满信心。在他看来,应届生应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走入社会了,就得有社会人的样子。
“想养猪都不给你养”
张林是喜欢养猪的。
“你面对着一群猪总比面对一群人好吧?”身为农业与生物学院硕士的他,说自己不爱交际,跟猪在一起反倒轻松。“假如两份工作能让你得到相同的东西,那我肯定选择养猪。”
像他这样希望从事专业对口工作的屈指可数。同为畜牧学专业,张林的同学们大都决定转行:“男生做金融、房地产,女生做医药、市场,或者去考公务员,没人愿意养猪。”
“目前很多中大型养猪企业、育种公司都面临人才不足甚至是人才奇缺的困境,既缺乏高端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更缺乏复合型人才,同时连一般的操作工、饲养员都不好找。”在畜牧类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新常态下中国养猪业面临的挑战》一文中,湖北健丰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蔡映红写道。
“我们这行,薪水不是问题。猪场厂长一年可以挣三四十万元。”张林说,养猪从业人员的工资并不低,但工作地点大多远离市区、环境封闭,往往一个月中半个月都在猪场。很多人考虑到照顾家庭和子女教育,往往是干个两三年,再跳槽到饲料、兽药行业。这两年,农牧企业到一流高校引进高材生的做法成为风气。据他观察,最终去的大都还是农牧院校学生。
专业对口而且有猪场实习经历的张林不甘心被淘汰,也好奇“到底什么样的人才能被录用”。
“HR问我们‘什么叫生产管理’,有位同学的回答其实很专业,但HR说‘生产管理就是把猪养好’。”张林觉得人力资源专员不够专业,“生产管理不仅仅是把猪养好。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猪价很便宜的时候把猪养好管用吗?不管用!还得做生产规划,选择猪肉合适的上市时间。”
不过,张林也承认,自己的确被面试官的一个问题难倒。“关于他们公司为什么不走下游产业链,我回答得比较表面。”
“想养猪都不给你养。”他笑着说,“可能我确实不是精英吧。”
有毕业生怀疑:是不是在忽悠?
当记者询问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硕士张林(化名)是否为高薪而来时,他笑着反问:“那还用说吗?”
但他隐约觉得,事情没有看上去那么美好:“我就想看看到底是不是在忽悠。”
宣传中的“首年薪水”高,是否代表随后几年也高?不少人开始犹豫:“总不能落差太大吧?第一年2万元,第二年就1万元……”
据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报道,该企业人事专员回应:“大部分人第二年都会成长起来,工资会比第一年高。”
网友热议:清北学生不一定就能把猪养好
@Ealon_chen:现在养猪扫地当和尚都看学历了,让我们这些学渣怎么办?
@小龙?:不看人才是否靠谱,而是看出身门第。
@xu@Shanghai?:首年年薪, 学到了一个新名词。
@Anita呆-:看着感觉不太靠谱,有没有同感的?
@Lydia?:让我们这些动物医学院的情何以堪……正经的农业大学受的专业教育,正经的去猪场实习,正经的很多外面的公司把他们生病的家畜送到我们学院实验室……却还是抵不过大学是否顶尖这个金字招牌。
@卧龙?:行业不分贵贱,实力才是关键!
@刁志成?:中农,前些日子来过,薪水高,感觉不真实。
@暗香疏影?:清北不一定就能把猪养好……
@马到成功?:按就读学校开具薪酬,无疑等于将高考成绩明码标价。
编辑:曾珂
关键词:年薪48万招清华北大学生养猪


SpaceX完成今年第18次发射 二手火箭将卫星送入轨道
三江源国家公园首次拍摄到黑狼活动影像
世界最大跨度双层公路悬索桥开始架梁
候鸟来的季节
华盛顿迎来今年首场降雪
NASA发现大型冰山崩解 正持续观察频率变化
法国举行巴黎连环恐袭事件三周年纪念活动
美国加州山火肆虐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